教学常规管理机制范文

栏目:美文分享作者:溪枫文库来源:溪枫文库发布:2024-05-08浏览:5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1

关键词 效率管理 常规管理 中学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行政、德育、后勤等所有工作皆围绕着教学工作开展。教学工作成效,取决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科学化管理。而教学工作重点则在于能否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才算是真正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才算是真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才可能真正地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1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机制,实行效率管理

教学管理要求真务实。教学工作既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学校领导就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抓好教学常规的管理,抓好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抓好课堂教学,每时每刻把握学校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展与实施、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把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与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1.1 实行二级管理机制

即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长。相对于三级管理机制,更有利于政令及时、畅通,提高效率。同时,将年段教学管理工作与中层行政业绩考核捆绑在一起,试行捆绑式的年段管理模式,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1.2 考核机制

学校成立教学考核小组,对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的计划落实情况、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职能处室主任、教研组长考核,可实行年度述职,教职工评议的办法。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向教代会述职。

对科任老师的考核,可采用档案法。要反映出教师的德、才、能,要注重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质量分析、培训进修计划、经验总结、、听课评课记录、教学成绩、获奖证书等。

1.3 激励机制

(1)实行民主管理。(通过教代会)增强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2)对科任老师的成就进行奖励(精神的、物质的),高素质的教师看重的是事业的成功。(3)激励奉献意识,提高福利待遇。(4)维持教师的心理平衡,相互了解、尊重、支持。(5)试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2 加强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及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主要内容有:教师素质、专业发展、课程管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

(1)贯彻执行《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试行)》和《南安市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2)根据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修订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两个毕业班工作计划。教务处要制定包括备课与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听课与评课、考试与评价、教研与教改等内容的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调控检查,对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3)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制定三年自我发展目标和计划,增强自我发展意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学习,参加教育科研,不断提高师资素质。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外部联系,让教师获取更多有益的教育信息。

(4)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和优质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岗位练兵活动。

(5)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坛新秀、教育教学能手的培养选拔制度。开展新老教师“青蓝”结对“传帮带”活动,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6)非毕业班年段试行《平衡编班、竞争创优》活动。期中、期末与结对学校组织联考,将学业成绩作为考核教师重要指标。坚持“月考”和质量分析制度,发挥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促进教师认认真真抓素质,扎扎实实抓升学考试。

(7)严格招行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加强理、化、生实验管理和图书、阅览室、体美音器材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按省一级达标要求教师制作课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程度。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2

一、教学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学研究管理,以及学科、课程、实验室、校风、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因此,要想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既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以优化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工作有序运行。

二、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

本轮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将“理性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起来,刚柔并济,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刚性管理”,指学校管理中的规章制度要“刚”,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师生,要坚决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以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所谓“柔性管理”,指学校管理者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对人要柔和,要从细节上体谅师生、关心师生,如教师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设身处地为教师考虑,用集体力量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而在这样的人性化管理环境下,教师必然会用积极工作回报学校善意。

2.转变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

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中,“分数管理”、权力至上、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充斥在管理模式之中,而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管理者应努力转变管理模式,以科学民主教学管理机制规范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健全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初中学校管理者应该主动探索分层式管理模式,即第一层是由校长组织成立的教学管理决策层,具体制定学年、学期、专项性的教学规划,组织部署教学常规活动开展与落实,指导、协调、检查、考核教学和教研工作;第二层是由教研组长组织成立的基层管理系统,该管理层主要负责安排落实学校的教学计划,利用集体备课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样层层把关、分层落实的管理模式对落实目标,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落实教学工作的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教学常规、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教研组管理、教师管理、技能考核、监督制度及教材、图书、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而在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学校管理层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所谓稳定性,指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的管理层要始终坚持以保证我国教育发展的统一性;所谓灵活性,指学校管理层要根据教学形式和社会形式的变化,及时删减一些不符合现行教学发展趋势的制度,并及时补充一些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管理与时俱进。

4.抓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活动规范化运行。

一个学校是否有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师是否具有备课、上课、考试、教研、科研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进行课外活动的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是否具备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初中教学管理者一方面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狠抓、严抓教学常规,鞭策师生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以改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切忌形式主义,不断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可操作性,让校领导在管理中感受到教学常规方便抓、方便管,让教师在执行中体会到具体实在的管理效果。

5.完善教学监督,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监督是一个多要素、多层面、多形式、范围广泛的综合体系,而这一体系主要由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教学管理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教学信息监控通过对师生教学反馈的收集和监督,控制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监控是通过建立各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验收;而教学管理监控则是管理层利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决策的执行力。三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序的管理整体。

三、结论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3

关键词:生态;微环节;常规管理

一、概念界定

“生态化”是指尊重教育的自然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特点,开展的科学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的微环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管理中具体的,必不可少的,微小环节。二是指学校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或不易被监控的薄弱环节。

二、提出的背景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在此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创“生态化”管理思路,向“微环节”要质量的管理思路。

三、具体做法

(一)生态文化,创设积极人文情怀。通过构建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自然和谐的环境文化,提升师生对生命的价值感和幸福感。1.构建精神文化。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组织观看 “寻找乡村最美教师”视频,作《今天,我们怎么样做教师》的思考。2.创设环境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休闲座椅”、“读书角”、“谈心室”、“教师活动室”、“太极拳”、“生日花”等软件环境的建设。(二)生态管理,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建立“教育常规管理领导小组”,采取分线管理,分年级包干,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每天深入班级听课,每周深入教研组备课、每天至少6趟巡视,创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1.“教学常规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教学常规管理标准体系”、“课程实施管理细则”、“教学工作基准”、“生态课程管理制度”、“教学六环节常规管理细则”、“作业管理制度”、 “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 2.“教学六环节常规管理” 细则。狠抓教学常规,促学校常规管理更加规范,完善各环节的监督机制、管理机制和检查机制,采取日检查、周公示、月督导的办法,实现对常规工作的有效落实。(1)备— “实”。建立各级备课制度和教案书写、检查要求,固定备课时间、备课地点,参会领导,分工明确,围绕《课标案例式导读》建立知识双向细目表;探讨不同课型的上课方式。堂清、周测或单元测验所考察知识点的层次、维度,备课细致到每一道题,每一个知识点;听课情况、意见反馈;教师建立“好题本”;周教学计划。(2)上— “效”。完善常规课堂教学制度,对教学过程的检查、调控和改进,学校领导采用推门听课制度和每日查课制度。①新授课。制定课堂管理常规要求和评价量表,四个维度:师生的有效距离不多于25分米;师生的互动频次不少于25次;课堂自主、探究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5分钟;课堂检测或练习达标人数75%。②复习课。制定复习课具体要求。规定了试题上的重组,重建,重构。重点知识重点讲,重点知识先讲,重点知识结合教材讲,重点知识学生讲,重点知识结合学生问题讲。③实验课。制定实验课具体要求。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学初上报时间,实验室设置实验记录,上课教师填好记录,教务处查课。④试卷讲评课。制定试卷讲评课具体要求。在跟踪听课的过程中,推选好的典型,在全校上示范课,重点看教师是不是对知识分类讲,讲知识结构讲,讲错因,讲思路,讲变化,讲方法。⑤考试课。对及格率和优秀率边缘学生做到四个当堂:当堂训练,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教师提前做好试题的答案,课堂上来回巡视,红笔批阅学生的部分试题并及时解答学生迫切要解答的问题。(3)批—“必”。作业留量、作业形式、批改规范性(批改符号做规定),精细性(回批,日批日改、全批全改)等制定相应原则。每日下发作业前课代表拿着作业到教务处登记、扣戳,控制了批改质量,又控制了作业的留量。教研组长定期对本学科作业进行调研、评估、反馈。(4)辅—“细”。“集中辅导”、“培优补差“个别辅导记录单。教师在辅导中切忌大量机械重复练习,普遍问题集体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成绩优秀学生个别辅导。(5)考—“质”。推行周练、月考、抽考等制度,加强测试的针对性,从试卷编制、批改分析到反馈讲评等都以教与学的“诊断”和“矫正”为落脚点和归宿,对试题做出具体分析,对学生个人的成绩和整个班级情况进行分析。(6)研—“勤”。①听评课制度。校长、教学校长、教务、教科研主任每天至少2节,50岁以上每周至少听课1节,50岁以下每周至少听课2节,教研组长每周至少3节。校长和中层听课后马上评课,教研组长和各级骨干每周至少评课一节。②“日听班制度”:每周一次,抽取某一个班级的整个上午或整个下午集中听课,所有学科都要听到,班子全体和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和成员研修学习。③“平行课”制度。每周一到两次,教务处点出一个年级的平行课,所有学科教师听课,下午集中研讨。④教学专题会议制度。教学工作的定期阶段总结,有对优缺点的记载和下一步改进措施。重点抓教学质量检测,以“教学专题会议周记”的方式下发给教师。(三)生态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1、生态课堂。追求“尊重—自主—高效”,尊重“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在课堂中静下心来思考,收获知识、习得方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愉悦。稳步推进“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班化教育”星级特色实施项目。2、生态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常态化”的课程体系。一是多广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兴趣小组)。包括以口风琴、素描、石头画、中国结、化妆为主要内容的“怡情类课程”, 以武术、足球为主要内容的“健身类课程”等。二是多主题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将安全逃生教育纳入生命、健康课,单双周各1次课。开展模拟疏散演练、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小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3、生态阅读。实施 “晨诵(每天早晨课前15分钟)—课前讲(语文和英语的课前5分钟名著和英语短文)—午写(写阅读书目的美文美句、中考满分作文)”的阅读工程。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读书论坛、演讲会等,及时树立读书活动典型。4、生态培训。以 “大学区”和学校“读书会”为核心,形成四级培训网络体系,完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开展以“职业道德规范”、“好书推荐”“课堂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策略”“游记”等专题式、互动式主题研修活动,展望未来,我们既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对学校管理微环节常抓不懈,倾情铸就“生态化”常规管理思路。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4

关键词 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管理;维护

一、前言

随着规模的扩大、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成为管理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多媒体教室的维护与管理相关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达,以及对人类学习过程研究的日益深入,各国对多媒体教学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众多高校里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据调查,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利用率很高,而这些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却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或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为确保多媒体教室的正常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势,务必做到操作规范、管理得当、维护到位。

二、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中的问题

(1)管理机制的问题。学校没有明确的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些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归属混乱,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常常会出现责任不清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各部门或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互相扯皮,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2)教师对媒体设备的误操作问题。学校很多教师,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媒体设备不熟悉,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规范地操作,从而引起设备故障或设备损坏,影响课程的进行及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

(3)没有完善的维护计划方案问题。学校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维护管理方案,结果造成多媒体教室故障多,维护难,运行没有保障。很多高校缺乏故障维修的全寿命、全费用、全系统意识,基本上是采用“不坏不修,坏了才修”的维修方式,而且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专项的维修经费。

(4)技术保障问题。有些高校由于体制或其他原因,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维护人员的教学辅助工作得不到重视,在学校里也没有自己的地位,有些管理维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室得不到系统科学地维护和及时地维修。

(5)多媒体设备存在的软件和硬件问题。学校多媒体教室由于使用率高,操作过于频繁,使用时间长等原因,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软件、硬件方面的故障,而维护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三、多媒体教室的管理

(1)利用网络远程控制软件管理高校多媒体设备,实现自动化的管理。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室的增加和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的矛盾日趋明显。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软件,了解和控制教室的使用情况,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远程开关机,定期维护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2)制定多媒体设备使用规章制度,开展规范化操作培训。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多媒体设备使用流程规则》、《多媒体设备日常使用记录表》等;要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

(3)加强多媒体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学校多媒体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知识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学校多媒体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不仅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增强管理意识、管理能力。学校要适当地提高高校多媒体管理人员的待遇,实行问责制,提高高校多媒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4)加强任课教师管理。在学校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设备故障很多都是由于老师的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教师是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主体,所以规范化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配合。任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之前,必须参加管理部门组织的操作培训。通过培训,教师才能够了解多媒体教室管理的规章制度,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多媒体设备,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且能够排除一些简单故障。为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效果,老师还必须加强课件制作的水平,以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加强学生管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必须教育学生爱护多媒体设备,一般来说不允许学生的社团活动使用多媒体教室。如果一定要使用,必须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让学生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教室。另外教室的清洁卫生也需要学生配合。

四、多媒体教室的维护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中央控制器、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机、电动银幕、录像机、影碟机、功放、音箱、麦克风等。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利用率高,操作频繁,工作时间长,出现一些设备故障在所难免,势必影响多媒体教学。因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和故障排除等维护管理工作。多媒体教室日常维护包括对各种多媒体设备防高温、表面除尘、防磁、检查其完好性以及安全断电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下面主要谈谈多媒体教室主要硬件设备常见故障及维护。

(1)投影机维护。投影机是多媒体教室最昂贵的设备,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除按正确程序操作外,最主要的就是防尘和通风散热。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要定期清洗投影机的光路液晶板;定期清洁空气过滤网,保持通风口的畅通,若长期不清理会导致通风散热不良,投影仪灯泡也会因受热过度而被烧;定期对投影仪过滤时间进行清零,查看灯泡使用时间并记录在案,以备灯泡。另外在使用完投影仪时不能马上断开电源,一定要让机器散热完成自动停机后才能断电,尽量减少开机、关机的次数,以延长投影仪使用寿命。

投影机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①投影机不工作。解决方法是:首先检查电源是否断电或电源线插头是否接触不良,然后再检查投影机的排气口或滤网是否堵塞,最后检查投影机灯泡是否烧毁。②屏幕上不显示图像。解决方法是:取下投影机镜头盖检查信号线连接是否正确,然后检查投影机与其他设备是否接通。③图像出现偏色。解决方法是:一是色彩控制参数调节失当,调节投影机主菜单中有相关参数设置;二是由硬件线路故障引起的偏色,一般是重新焊接、封装,同时注意小心插拔。

(2)多媒体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是多媒体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一般一个教室由多个教师使用,每位教师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不一样,加之计算机系统本身的特点,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因此对计算机维护是多媒体教室维护的重点。

在具体维护中我们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维护:①备用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的各种配件,如键盘、鼠标、硬盘等,出现问题及时更换。②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计算机内部进行卫生清洁,防止因灰尘沉积导致硬件接触不良或短路。③合理规划硬盘分区,正确完整安装软件,统一将硬盘分成系统(C 盘)、软件(D 盘)、教学资料(E 盘)和备份(F盘)四个分区。对所有计算机安装统一版本的操作系统,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安装文字处理、教学软件和音视频播放工具等。④安装正版的防毒软件,并定期升级到最新版本。⑤利用硬盘还原(保护)技术,建议每台电脑都安装硬盘保护卡,把C 盘保护起来,每次开机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保护硬盘数据不被破坏,有效防止病毒感染。⑥对每种同型号的计算机利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镜象备份,以便系统损坏时利用镜象备份快速恢复系统。

(3)音响设备维护。音响设备主要由功放、音箱、话筒等组成。在平时使用和维护中,根据实际需要把功放和话筒音量调到最理想状态后,将功放锁起来,避免教师对功放旋钮乱调,避免产生啸叫声或音量过大而烧坏功放或音箱。如果出现话筒没有声音或音量小时,主要检查话筒开关是否打开或电池是否有电,然后检查功放是否接通或音量是否打开,最后检查音箱或话筒连线有无脱落现象。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及软件的不断升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必将面临更多新问题。要确保多媒体教室的正常教学秩序,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多种方法,多动手、多试验。同时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多媒体教室管理中,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稳定性、方便性和安全性,保证多媒体教室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总之,采用科学的管理维护方法,改革以往多媒体教室的设备配置方案, 形成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良性循环态势。只有在科学的管理维护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备配置的基础上, 多媒体教学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险峰.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浅议[J].科技信息,2008(25).

[2]易颂.对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3]张万力.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管理模式之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5):87~88.

[4]李俊.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6):192.

[5]王鹏.对我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维护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113.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5

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高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本文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作用、内容、基础、关键、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科学化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中心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既是我们广大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保证这一任务与目的顺利完成与达到,就必修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而探讨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作用

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符合人们对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教学管理工作者首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对教学管理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又常常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某些内容的缺陷,这就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和归纳实践的结果,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认识之中,完善教学管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建立起了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这种在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发挥作用:

1、使高校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2、教学管理科学化形成的过程,也是提高各层次教学管理工作者素质的过程。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科学化意识,主动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科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的理论,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认清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并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3、教学管理科学化可以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科学化体系的保证下,教和学双方均可以按照有序的活动方式进行,而且活动的双方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就充分发挥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主要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1、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通常说来,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了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大系统合理地运行。我校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制度,这是由主管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全校各院系主管教学行政负责人参加的两(三)周一次例会制度。实践证明,这种例会制度可以较好地形成学校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中枢,可以有效地领导全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和有力的信息,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浓缩、教学信息的筛选、教学信息的提取反馈四个方面。实践证明,我校建立的两种信息反馈制度,形成了科学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执行这些制度,教学管理决策部门就能汇集大量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

3、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分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这些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要使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就必须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体现教学规律要求的各种教学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体系,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情况,至少应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包括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所有关于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中,有一条基本的链: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这一链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上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只有规范的教学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四、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工作基础,而有效的科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因此,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1、 坚持严格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有序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严格教学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应该时紧时松。

2、 实行激励机制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智力型的高层次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教学管理不能一律追求严厉,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应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注重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老师、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这样就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教与学的自发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加强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还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应强化常规的教学检查与监督,如实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以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手段会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保障

要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就必须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1、 大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方法之一,为有效管理教学过程,应推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合理制定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量化,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其意见,发挥其才智,实行自我管理,以便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最后进行评估,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实行教考分离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之一。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教师只负责授课环节,不负责所教课程的考试与阅卷工作。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生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通过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考分离制度操作严格规范,也是目前完善考试制度、提高考试信度的一项有效措施。

2、 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有以下功能:一是存储教学数据,如对有关授课、试题、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大量资料进行存储与统计;二是分析与评估教学状况,如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有关动态状况,以及教学成果、质量等问题;三是支持教学决策,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职能优势,研究开发教学领域中的决策应用软件,尽可能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制定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激励,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才能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处于正常高效的运行之中,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迹,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6

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以服务大学教学为指导思想,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建立便于教学实施的规则系统(管什么?)、运行监管系统(怎么管?)和评估反馈系统(管理效果?)。各个系统围绕教学环节,以运行监管工作为核心,以反馈测评为手段,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通过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优化管理全过程,得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和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是特别针对高校师生的教学行为规范,强化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注重考虑学术精神的独立性和学生思想的个体性。其二,运行和落实教学规章是教学有序化的基本要求,这个过程以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主要包含课程安排和实施、教学质量监管和评估、教学效果检测等,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核心,并保持规范性、动态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其三,教学评估和反馈有利于判断教学规则的执行情况和运行的正常与否,也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和建设布局。反馈系统的流程在于信息的收集、选择、整理、决策及反馈上,要求信息来源准确,内容切实,方法快捷,落实操作和及时解决。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执行机制

客观来说,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包括宏观的教学管理规章总纲、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决策以及微观的涉及教学各主要环节和关键步骤的要求和规定。前者具体指各级教学管理实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大纲);后者则细化到授课、实验实习、考核、成绩、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和与教学有关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中,如教师、教室、校园氛围等。值得指出的是,地方高校往往因地制宜,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异同,这有益于高等教育整体的“生态繁荣”,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实施流程上,各类高校都遵循同一原则,即在实施具体教学任务之前,设置好教学的计划和大纲,做到有“纲”可依。主观来讲,规章制度必须由管理人员有组织、有目的地执行,所以地方高校要建立一支懂得管理规律的高素质管理执行队伍。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要有相应的层级人员机制,责任分明。重点稳定常规教学、学科专业布局、重大考核评估工作,配合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其次,各级教学单位也要根据学科和专业情况设置健全教学管理和研究的基层组织。

(二)统筹协调,稳定执行教学运行监管机制

运行监管系统是最核心和最主要的教学管理活动,它组织安排和督查评估以师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需要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相互配合。它涵盖了学校大部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由层级管理模式根据相应的管理细则来执行。在课堂(课外)教学、常规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考核、教学基本项目建设等方面,学院(部)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分担的组织协调职责和任务既有交集也有不同。如果将教学运行监管系统喻为一架“机器”,学院(部)层级管理便是各种“零件”,而学校层面管理就是“开关、枢纽和油”。学院(部)层级的管理活动较为细致,具体为选择教师、拟定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大纲)、教案和教学方法;安排课程和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听课与学术交流、选编教材及教参;拟写专业建设计划等。相比之下,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更具整体规划性和权威决定性,包括全校性教学安排和调整、授课效果考试和考核、改善教学设备和环境;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基地、教学队伍等显性项目建设和学风、教风等隐性项目。尤其在教学基本项目建设中,地方综合性高校要更了解学校特色,不能盲目“跟风”和“复制”同类型中其他高校。

(三)建立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评估和监控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是为了达成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以时间先后为区分,为开学前后、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各项检查和考试考核,涉及学校教务、后勤、学工、资产等多个部门;方式一般为常规听评课、教学信息收集和随机抽检教案和查课等,学校会制定相应的检查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教学信息,也会在后期反馈过程中及时处理相关情况。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弱势,更应充分培训和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和办公信息化设施。另外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多年经验告诉我们,正面、积极的教学信息往往更加具有典范效应,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良好学风的长成。同时,常规的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形式、教学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信息反馈的落实都是有待加强改善的问题。

三、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践

吉首大学在最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学习和效仿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明确了以项目达标为核心,重视过程运行与监管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确立了以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的管理意识和导向;落实了有规划、有指导目标和较高效力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形成了一套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环节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和层层落实的执行机制首先,针对学生主要来自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毕业后主要服务基层的特点,学校制定了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规范。将修订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115项汇编成《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文件》《教学质量管理手册》《教务手册》《考试手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学生手册》《实习手册》等8个分册,涵盖了教学计划、常规教学运行、基本建设、教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践教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形成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其次,各学院(部)根据汇编手册,结合本专业实际再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运行机制。对教学管理中的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践基地等重点工作制定评估方案。如在考核环节,分专业编制了课程考核大纲,制订了《课程考核管理规定》《课程考核工作规范》《考试纪律》《考试过级的有关规定》等,从考场到组织、命题、制卷、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及试卷归档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规定。再次,学校明确了校、学院(部)层级教学质量主要责任人,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专业带头人、课程主持人、教学信息员。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部)两级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责任到人。凡是涉及教学质量和考核体系问题,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会认真研究和决策。同时,强化研究所职能和管理人员研究职能,充分调动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团的指导、参谋与咨询作用。

(二)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建立起以“制度、组织、决策、评估、反馈”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管体系在制度方面,学校通过教学任务审批、常规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领导督导听课、巡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评价、各级教学例会、评教等方式,长期坚持听、评课和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实习检查、试卷质量抽查制度;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材选用评价、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与评估、教学单位年终考核,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在组织方面,建立校院两级信息员制度,不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教学动态。每周召开学院(部)教务秘书会议,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块和教务处网站,建立起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和信息反馈平台,及时快捷地收集信息和教学信息与数据。另外,积极开展课程、教案、教研室、实验室、优秀论文和指导教师评选;举办教学比武和课件比赛等,促进教学和教改研究水平提高。在决策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对优秀者加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者进行必要的惩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上,推进考教分离。在评估方面,学校每年组织专业、课程和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及毕业论文(设计)、教改专项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评估工作。建立了学院(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将学院(部)教学评价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积极推进评教工作。坚持听、评课和经常性随机听课,积极开展听课月和全校性听、评课活动,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多种形式,推进学生评教。在毕业论文(设计)评估等重点环节,成立核心教师组严把指导教师关,编制指南严把选题关;按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严把指导关;抽检论文,严把检查关;完善评分标准和流程,严把成绩关。在反馈方面,坚持每月通报教学情况。教务处以教学会议和《教学简讯》等形式通报教学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团作用,联系学院(部)深入课堂,及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本人和所在学院(部)。

(三)合理规划,调整和拓展学校基本建设,培养学科、专业、课程领域的特色项目,扩大专业基础吉首大学所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是典型“老少边山穷”地区,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学校抓住地方性和民族特色,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和特色学科,化区位劣势为办学优势,以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为重点,增强服务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实力。学校注重培养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和与湖南西部及四省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挖掘地方性、民族性资源,把资源特色同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一批新专业如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民族舞蹈等应运而生。相继开设了地方民族史、民族民间艺术、区域资源概况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地方需求为专业与学科发展拓展了空间,而坚持为地方服务使专业与学科发展增强了活力。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生态学、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民族学”在短短五年内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和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群体。根据大湘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所组建的生态学学科,其研究成果和应用产品倍受称赞。以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重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成果“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四、结语

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教学管理的基准始终要立足地方实际和自身发展特色,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教学运行和监管,使教学管理的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处于稳定运行之中,才能克服自身弱势,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本校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7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规范;现状;养成途径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更多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规范的大学生日常行为是塑造文明校园、安全校园的基本前提,而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则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目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处于失范、失序甚至失控的状态。因此,探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途径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由高等院校依据法律以及校园实际情况制订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涵盖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行为标准。简言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准则,但其却有别于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不同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强制约束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对象仅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活是迈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亦是脱离父母之后的第一段独立生活,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都处在一个渐变、成型的阶段。

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均需要管理。具体而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内容应包含宿舍卫生、安全、晚归、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检查、应对、惩处等。

3.管理范围的局限性

高校校园并非封闭式管理,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也不局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范围仅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并进行全面引导和管理的难度。

二、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失调现象的诱因

1.思想教育不到位

设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某种秩序,其最终期望达到的效果必然是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而合理、合法地管理好自身事务。所以管理仅是手段,思想上的教育才是源头和根源,而纵观现在的大学思想教育有些方面做得不到位,具体如下:

(1)常规思想教育缺失,主要靠学生自律。依照现行的教育大纲,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常规思想教育课基本一致,必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在内容上更偏向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对于大学生自我行为管理上的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为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大部分高校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的教育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2)基础法制教育缺失。现实中,法盲大学生却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个人法律素养的缺失,更是现行法制教育的失职。以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为例,本院学生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仅有经济法概论一门。这类专业法律课程讲授的并非基础的涉及大学生生活的实用性法律知识,其讲授内容依托于所学专业,其目的依然是专业性技能的提升。

(3)专题讲座数量有限,且不具有强制性。除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业课之外,专题讲座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而目前各高校涉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专题讲座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讲座数量有限,学生可选择性随之减少。二是较之必修课的强制性、选修课的学分,专题讲座对学生来说毫无约束,除非学生自身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上述讲座缺乏积极主动性。

2.现有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而我国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既没有标准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甚至在制度的讲解、宣传上都亟待加强。

(1)制度体系亟待统一。近年来,中国高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院校,这就意味着高校之下会设专业学院,学院之下又设教研室,并依此对学生实行分块管理。诚然,分块管理模式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此种管理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各部门自行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二是各部门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极少沟通。这种普遍意义上的各自为政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时极易造成管理工作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2)制度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制度制订之后,如何让学生了解制度并遵守制度理应成为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为没有执行力的制度仅是一纸空文。而高校在制度的讲解、宣传方面的工作却亟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的讲解和宣传仅在学生入校之初或学期伊始进行,缺乏长期性;二是方式也局限于教师或骨干学生的口头上简单讲解,或直接发放宣传手册,至于具体内容的学习基本靠学生自学。

3.实践工作不到位

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实践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师生配比、量化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方面。

(1)师生人数配比比例失调。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包含辅导员、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配合。而现实中高校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却经常顾此失彼,学生工作不能够面面俱到,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以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为例,每学年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维持在1:450左右。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极端,即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对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辅导员难免兼顾不到。

(2)日常行为量化管理不足。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注重过程并对过程进行数字化的量化管理是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而我国高校的量化管理工作明显存在不足,一是缺乏量化管理观念,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工作中经常采取“遇一事解决一事”和“只重结果不论过程”的态度和方式;二是量化管理的非一体化,高校量化管理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从制度设计、奖惩机制到考核方式不能做到上下一体,致使采集数据不能精准的反映学生问题,进而导致量化工作不能顺畅进行,收效甚微。

(3)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能否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考验意义。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既能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又能在事后及时消除突发事件对稳定、有序的校园生活的不良影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前不能及时预警,导致突发事件频发;二是事中不能妥善处置,致使事故危害扩大化;三是事后不能深刻、全面反思,极易重蹈覆辙。

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

1.思想教育基础化、法制化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的首要前提是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所谓思想上的重视,从高校这一层面上讲,应做到如下两点:首先,设立相关专题,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有侧重的编制到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教学体系之中,在常规思想教育课中将相关内容基础化,通过逐步渗透、引导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其次,基础法制教育的有效覆盖,即非法学专业亦应在讲授专业法律时有选择地加入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甚至可以开设一门常用法律知识的综合课程。

2.实践工作细致化、专业化

制度建设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基本前提,而实践工作细致化和专业化则是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得出如下几方面经验,具体而言:

(1)建设专业管理队伍。专业管理队伍是实践工作专业化的主体,管理学院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包含两方面人员:一是专业化教师,二是专业化的学生。首先,专业教师为主导开展分工合作。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全权负责,管理学院的辅导员是分区域的专业化管理,即7名辅导员共同负责3300名学生,但各自按自己专长分别负责卫生、心理、宿舍等,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做到全面、专业的分工互助。其次,专业化学生执法队伍和执行队伍的设立。执法队伍即学院自设的自律会成员,执行队伍即班级干部、党员干部等骨干学生团体。

(2)规范量化过程。管理学院为规范量化过程,做到数据准确、直观,在实践中秉持测评评优为基础,强化量化的过程化管理理念。首先,测评评优是指对骨干学生以及普通学生的综合评定。学院严格依照综合测评体系进行考核,确保在学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互励共勉、共同发展。其次,将制度作为行为管理和裁定的准则,以普通学生和骨干学生的档案为基础,以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来考察和研究学生的习惯和特点,根据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范文

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篇1 关键词 效率管理 常规管理 中学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VIP会员服务
限时2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