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管理范文
信贷业务管理篇1
一、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是指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为客户的信贷产品,主要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如传统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信贷产品如同一般的实体产品,也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因此信贷产品管理涵盖了产品自投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不能简单地把产品管理等同于产品开发。个人信贷产品管理可以归纳为构建控制环境、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广、存量产品管理等环节,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二、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部控制
1.构建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因此在建立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控体系、规范产品管理流程时,有必要强调控制环境的作用。
(1)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办法和流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包含产品开发、推广、维护和淘汰决策的原则、依据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2)确立组织架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明确个人信贷产品的审批、管理、开发、营销等部门或人员,确定各部门和岗位职责。以上均须形成书面文件予以传达。
(3)配备个人信贷从业人员。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根据各岗位适任条件,配备适当资质和数量的个人信贷从业人员;不相容的岗位不得兼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专业素质,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并对培训目的、时间、人员、方式和预算等作出适当安排;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从业人员考核办法,并建立畅通的人员流动机制。
2.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和存量产品管理构成了产品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其中,新产品开发流程主要可分为需求发起、评审立项、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需求发起。控制措施为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同业交流、行业先进经验研究和存量产品分析,在总结市场需求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提出初步的个人信贷新产品开发需求;需求发起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2)开展可行性分析和立项评审。主要包括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专司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部门针对新产品开发需求,全面开展包括市场、技术、管理、效益等内容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并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立项报告;组织个人信贷业务和相关业务条线(如风险、法律、科技、财务等)的负责人、业务骨干或外部专家等进行立项评审。
(3)开发项目立项。主要包括立项评审完成后,立项报告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立项;成立专门的项目开发小组,并配备适当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重大项目,成立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的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
(4)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主要包括针对开发需求,深入分析个人信贷新产品及附加服务的市场和客户定位、功能、操作流程、风险控制和技术要求,并拟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向个人信贷经营、管理和法律等部门征询意见,对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并对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作适当修改。
(5)进行产品开发和流程设计。主要包括:①品牌设计。在银行整体品牌战略的架构下,开展包括新产品定位、名称、标识、产品和服务整合方案等内容的品牌设计。②系统开发。根据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并制定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开发进程安排,经评审通过后,进入程序编写阶段;如系统开发采用外包方式,需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与之签订权责明确的合同;定期监控开发进度,适时调整开发方案,确保开发效率和质量。③流程设计。制定新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操作流程、会计核算办法和系统操作手册等,经法律部门审核后,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④合同设计。有关业务部门与法律部门一同制定新产品的合同文本。
(6)完成测试与验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安排适当的人员进行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适应性测试等,根据测试结果修正系统功能和缺陷,并修订系统操作手册;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产品创新管理部门组成验收小组,组织验收测试,验收合格后由适当的人员签署项目验收报告。
3.新产品推广。新产品营销推广大致分为产品报批、产品定价、试点推广、全面推广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落实新产品的市场准入手续。根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完成必要的新产品报批或备案手续。
(2)完善新产品定价管理。根据外部监管规定、风险水平、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新产品定价方案。
(3)完成新产品试点推广。主要包括在个人信贷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前,选择适当地区、渠道和方式进行充分的试点推广;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制定包括新产品定位及品牌设计、新产品定价方案、营销流程设计、费用及效益预算等内容的试点推广方案;在产品推广前,就新产品管理办法、操作流程、风险控制要点和营销推广方案,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与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4)开展全面市场推广。主要包括根据个人信贷新产品推广过程中的销售情况、客户反馈意见、产品效益分析结果等,及时修订产品政策和定价策略,完善全面营销推广方案,并组织全面的业务培训;根据营销推广方案展开全面市场营销,并及时对推广流程和效果进行跟踪修正。
信贷业务管理篇2
一、信贷业务开展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我行为了促进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都在总结分析信贷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下一年度的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为使年度信贷发展规划制订的更加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行通过信贷主管会、信贷调查、信贷运行分析、内审检查等多种方式征求对信贷工作的意见、建议,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精心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明确年度信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措施,使信贷工作意见成为年度信贷工作的“总抓手”。
我行立足于服务区域客户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为使信贷产品更加符合客户差异化需求,我行在产品设计时注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力求产品特色化、操作简便化和风险可控化。该行设计推出“润丰惠万家”社区居民贷款时,考虑到社区居民居住集中,具有一定的地缘、人缘、亲缘关系和用款急、散等特点,将社区、居民信用评定因素进行科学分类设定,对评级授信指标进行了量化,在此基础上实行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审批的“三集中”模式,体现了严授信、宽用信的信贷特色和阳光办贷、效率提升、风险可控的目标。
对各类信贷业务要求必须按照“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程序办理,对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贷款也一并纳入统一评级授信;针对公司类信贷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分别制订了相应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指引;在信贷业务创新中,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每项创新业务均制订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实现了一业务一制度、一制度一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用信审批效率,明确了业务的受理、审批、监督等相关流程的“明白纸”,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实行阳光办贷。对新制度、新办法、新流程,该行制定一项、培训一项、推广一项,从根本上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行为。
一是改进贷前调查环节管理,推行“五查四看一走访十确认”制度,即查互联网、纳税凭证、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银行账户、央行征信系统,看经营要件、账务与实物、生产设备、生产现场,走访工商、税务、电力、同行、当地干部与居民,确认产品合法性和竞争力、市场销售是否良好、经营是否正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信用状况、经营资质、账务真实性、是否有生产能力、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企业负责人资信等。二是严格执行“面签声明”制度和“签字样本”制度。三是严格对贷款出账进行监控。四是严格进行贷款到期前催收,对催收方式、时限、频率、评价等作出要求。五是完善贷后管理,对信贷档案实行“四色分类”法管理。
队伍建设精细化加强和改进信贷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订了信贷人员有序、有效补充的计划;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学习、教育力度,使培训制度化,并建立积分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严格落实信贷人员工作日志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道德风险;严格信贷人员交流制度,对在同一网点同一岗位连续工作三年的信贷人员定期进行岗位交流;对信贷人员绩效评价进行精细化管理,力求责、权、利的统一,个人业绩、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企业经营相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工作素质
我行为全面提升信贷从业人员合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针对近年来信贷新产品层出不穷、信贷管理制度变化较快,文件办法类多量大、设计分散的特点,由市分行信贷管理部组织人员就实施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编写了《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资料》,涉及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所有信贷业务制度和目前农行开办的所有信贷品种制度及操作规程,作为全行信贷人员业务操作的工具资料,发至每个客户经理。为抓好此次培训,行拿出3天时间专门对支行分管信贷业务前台副行长、信贷前后台部门经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
及省分行驻襄樊分行审计办、市分行信贷前后台部门所有人员共计190余人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通过幻灯播放、现场演示等手段,重点讲解了信贷基本制度、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个人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三农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贷后管理组织架构与日常操作、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操作与管理等,并现场进行了考试。我行为了强化信贷运作过程管理精细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作法:
一是细化客户准入。利用cms对主要行业信贷客户分区域、信用等级、客户规模等进行分析与公布,严禁准入达不到上级行规定行业标准客户。
二是细化贷前调查。既注重对客户财务数据的核实,也核实一些非数据性的情况,如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信用、社会地位变化、环保信息、诉讼信息、第二还款来源等影响贷款按期足额收回的其它因素,在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三是细化信贷业务网上作业。上收支行除低风险信贷业务外的所有法人客户用信业务,全面实施网上单轨作业,对法人客户低风险信贷业务由各行有权审批人在支行层面实施网上作业,提高办贷效率。
四是细化贷款发放环节。严把限制性条款落实情况、借款合同、抵押合同等要件的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核关,严格执行用信上帐核准管理。
信贷业务管理篇3
一、贷后管理的特点
贷后管理包括客户获得信用到授信业务结束期间,对授信业务进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本片文章主要探讨涵盖一般公司客户、机构客户等大中型客户表内外授信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大中型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贷后管理的长期性。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重视基础建设,长抓不懈。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工作做起,健全配套制度,明晰岗位职责,建立专业化队伍,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技术工具,全面提升贷后管理能力。
2.贷后管理的被动性,在信贷业务贷前和贷中往往掌握主动权,客户配合较为积极,贷后管理则处于被动地位,贷款增量和存量比例大概是1:10的关系。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用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来抓这个“1”,但是对“10”这个存量,投入的精力和资源非常有限。
3.贷后管理的弥补性,贷后管理是是下一次贷前信贷申报的基础。贷前和贷中所揭示的风险点、授信条件、风险安排措施,都需要在贷后进行持续跟踪和有效落实;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贷前和贷中环节在风险识别和安排措施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乃至缺陷,通过科学的贷后管理发现的问题,在下一次信贷申报到有效的弥补。
4.贷后管理的前瞻性。持续跟踪、监测客户经营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挖掘潜在客户需求。目前每年新增贷款的90%用于老客户的业务拓展,通过贷后管理的精细化,可以使依托丰富的存量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贷后管理的组织
1.管理行负责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贷后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监测和评价,非现场监测、建立系统自动预警体系,对基层行尽职履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予以奖惩,收集整理客户所在的行业区域环境的变化。
2.基层行组织实施贷后检查,按照规定时间收集企业的经营变化,分析对贷款本息回收的影响,发现商机跟进营销信贷资产检查,针对管理行的预警提示进行跟踪检查和反馈。具体职责是:持续监测客户资金流向、定期走访客户和保证人、现场查看押品、监测公开渠道信息、收集授信业务相关信息,及时将贷后管理材料归档保存等。
3.在贷后管理中也不能芝麻胡子一把抓,要按照客户信用等级、信贷产品的风险特点和信用额度的大小去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贷后管理方案。包括不同的贷后检查的方式、贷后检查的频率、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机制。
三、贷后管理的核心是真实性管理
1.“外”的第一层含义是产业政策、政治局势、行业景气度变化、客户市场地位、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整体的对外担保、整体负债等的变化。“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获得 第三方信息,而不是听客户的一面之辞。比如从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网站发现是否被列入国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黑名单,查询最高人民法院网,检查客户是否存在法律纠纷事项,通过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通过媒体舆论及社会关系等渠道搜集客户信用状况的变化。通过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国际收支量数据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情况。
2.“内”是指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企业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情况,企业是否存在裁员的情况。
3.企业行走留下的印迹:有生产的印迹、物流的印迹、资金流的印迹,三者能够相互印证。生产的印迹是指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的台帐、是生产线开工率、是库存。建设期固定资产项目的施工进度、项目投资则可以聘请专业的造价咨询人员来进行跟踪。物流的印迹收集企业商务合同、发票,必要时通过客户上下游电话访谈或询证等方式,检查分析客户在商品、服务交易中是否存在合同违约现象。资金流的印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结算账户流水,通过分析对比近三年的借贷方发生额的笔数和金额,分析客户资金的收付方是否与其上下游相匹配的变化情况,如果不匹配是否资金流向关联企业,是否存在民间高息融资。
四、贷后管理的几个关键动作
1.运用预警系统归集大数据批量发现风险信号。做到早发现风险,早做出决策、早采取行动。预警信号发现得越早,可以采取措施的空间越大、工作越主动;同时还能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发现盈利机会,提高资产收益。
2.提高识别集团客户关联性的能力。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生产面呈现疲弱态势。2015年现场走访了出现风险事项的几家民营企业,发现民营企业一旦涉诉就将贷款主体空壳化的问题。有的客户新成立一家从股权结构法律层面与原贷款主体没有任何关系的企业,将原贷款主体的销售收入和资金全部转移至新成立的企业,有的客户直接将原贷款主体的资产流转移到名义上没有股权关系但实际为集团的孙子公司。法院执行也没有可以动用的资产了。
3.要加强对保证人的管理。重点关注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互保,担保公司担保,以及有信贷余额的客户作为保证人,违规对外担保和超保证限额担保等风险。
信贷业务管理篇4
企业管理对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由于企业长期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信贷风险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应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合理使用经济杠杆和财务杠杆,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意识,以达到整体风险最低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信贷风险;资产结构
企业管理对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企业融资困境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不过是表面现象,造成更为深刻的原因是: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的企业数量少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是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且制度转换的“时滞性”影响,必然造成了我国企业发展与融资体制创新之间的不对称,正是这种制度上的障碍和“错位”,从而造成我国企业很难符合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使得企业长期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本文研究认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确保现代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1 信贷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几个重大任务,主要是体制改革、产品创新和体系健全。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时期,中国金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范围应该是全力推进“体系完善”。要推动金融体系重构,实施金融发展转型,推进金融功能完善,必需要建立在微观体制完善、产品创新加快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金融工作的重心,是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抓住有利的时机,全面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也就是说,要从在微观体制上健全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上加大创新,转移到在整体上完善宏观金融体系、在金融服务功能上全面完善上来,要紧紧围绕金融发展这个核心,积极构建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协调做好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大计,统筹兼顾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大局。独立性和经济性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考虑到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及融资条件的现实约束,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推进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信贷风险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的突出问题。
1.1 国企运行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资产结构
非经营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大,这是国有企业不合理资产结构的突出表现,对于大型国企而言,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非常沉重,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具体来讲,一是构成流动资产的比例非常不合理,营运能力低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固定资产全面老化,经营产品观念落后;三是生产能力不配套,受发展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新产品研发困难,部分闲置资产发挥不了应有效能,产品销路不畅,最终导出大量资金被严重占用。
1.2 国有企业效益提高不快的一个原因在于肩负的负债过高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很大,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使得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得不到有效保证,最终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过高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筹资而言,存在的不稳定性和有限性,决定了银行借款依然是国有企业真正的融资来源,内部融资并不能成为一种有效来源。
1.3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对应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相关管理知识严重缺乏,利润是其单一的追求目标,基本上没有风险意识,在进行可行性判断的时候,不管是对长期的投资方案,还是对短期的投资方案,衡量标准通常取决于预计利润率,对于投资回收期更加注重,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大多没有被考虑进去,占领市场的时机经常性被延误,最终许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致使虽然上马后,但却失去竞争的优势,亏损自然是无法被避免。国有企业的日常财务收支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被流动资金短缺所严重困扰,另外一个方面却因企业亏损大量抵消资本金,而由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基本上都来自负债,造成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常巨大,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极弱,内部结构不合理,甚至导致一些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1.4 财务主体的多元性缺乏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为保证国企内部有效的运作,必须极力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他们之间的委托关系要十分明确,存在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部分企业虽然其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比重相当高,董事会内部绝大部分董事代表的都是国有资产,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极易失效,从而使得整个集团极可能面临风险失控的情况。
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选择
2.1 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
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性权利,无论是处分和收益,还是使用和占有的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必须要做到明晰化,并实行人格化管理。
第一,多元性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的基本要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作为四个不同的主体,分割了现代国有企业的财权。其中前两个属于出资者主体,但在经理以下,又分为多个财务主体,如信用管理员、财务计划员、现金管理员等等。根据《公司法》规定,这四个主体的权利界限是明晰,所承担的责任是明确的。只有坚持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的多元性,在确保整体性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使得国企的财权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既能保证放手理财,又不失去法人的最终控制,从而使得在利益关系上推动与约束并存。
第二,财务管理的主体应具有整体性。如果连财权都抓不住,自然就谈不到能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一个企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作为法人财产的主体,无论是拥有财权和还是从事理财活动,国有企业都应该是真正的主体,其财务主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2.2 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一是大力调整资本结构,为了要保持资金总量的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大一种资金来源,只能是通过缩减另一种资金的来源,具体对于国企来讲,要积极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只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但使得利息压力得以减轻,同时也能使得负债率能够有效降低。二是通过中介机构,把对国企的部分负债,转化为居民或非国有经济等主体的债权,从而使得财务压力极大缓解,资本结构不断优化。三是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
2.3 用增量资金调整现有的资产与资本结构
一是调整现有的存量资本,通过资本运营战略开拓增量资金,不断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二是借助金融业的发展使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融资工具,积极扩张改变资本结构。三是用增量资金激活现有资产重组,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本文研究认为,信贷风险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当前变革的关键时期,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须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的实证分析为依据。在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积极研究有效竞争机制的路径设计,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满意、投资者从中获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利益得以保证,最终形成市场力量多方博弈的结果,让企业自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我国大型国企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志元,《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模式》,《贵州农村金融》,2011年第7期
[2]吴方健,《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走向》,《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8
信贷业务管理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信用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030-02
根据国家统计局设定的企业规模指标,我国小型微型企业一般是指营业额在5 000万元以下、人数200人以下的经营实体,含企业法人及个体工商户。2013年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中指出我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 527.84万户,小微企业1 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所占比重达到94.15%。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对税收和出口的贡献率达到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目前中国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且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都集中在小微企业。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是经济领域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力量,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小微企业特点及其融资现状
1.1 小微企业特点
①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全国80.72%的私营企业为小微企业,据此测算全国私营小微企业有885.23万户,构成了我国小微企业的主体。
②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明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③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集群特色。首先,小型微型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其次,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再次,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呈缩小趋势。
④敏感脆弱,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⑤小微企业退出成本相对较低,允许小型微型企业从头再来。小微企业这种顽强生命力和进取创业精神成为国家进步、经济飞跃的力量源泉。
1.2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小微企业鲜明特点在造就其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使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缺陷,在资金筹措时很难与大中型企业相竞争,难以得到与之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支持。①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有限,整体抗风险能力弱,随着经济不稳定因素加大,其经营更加困难,风险承受能力更弱;②信息透明程度低,致使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③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足够的担保;④组织机构不完善,经营风险大而资金需求“短、频、少、急”。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小微企业,加之小微信贷业务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影响了对其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意义
2.1 优化自身发展结构的必然诉求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之后,近两年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渐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从商业银行自身提高的角度思考,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提升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小微企业数量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受其融资渠道的限制,更多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较高的贷款回报率,同时可以实现客户多元化,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向零售型银行的转型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2 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旺盛而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却只相当于同期国企贷款额的2%左右,所以融资受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也直接导致全国每年损失就业机会大约800万个左右。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中央政府对于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诸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政策措施。
3 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点
3.1 市场风险
小微企业受规模所限,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导致的潜在资产损失,例如,欧债危机期间一些小微企业资金流出现断裂,在国外市场萎缩的影响下,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市场风险。
3.2 行业风险
近年来,小微企业数目不断增多,伴随着行业周期性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里的小微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3.3 政策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导致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一些小微企业因无力革新技术而面临经营困难,导致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风险。
3.4 抵押担保风险
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偏低,担保措施主要靠抵押,但其抵押资产价值变化以及变现能力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有些企业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或者相同行业链企业提供担保,一旦出现问题和系统性风险,“骨牌效应”发生,则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3.5 经营管理风险
在小微企业里,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条件对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会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关闭,无力偿还贷款。
4 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应对
4.1 贷前调查
贷前能否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将直接影响风险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高效利用交叉销售流程提高客户资源利用程度、加快小微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拓展的同时,加强信息调查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调查申请人是否存在不良记录,是否有事业心和强烈的还款意愿;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具备稳定的还款来源;审核第二还款是否充足。
4.2 贷款审查
因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具有“短、频、少、急”的特点,这要求商业银行有高效的审批效率。而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的表格数据分析,利于有效把握贷款规模、放贷期限及担保责任。通过调取企业水、电、气等能源缴费凭证,直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查看企业在银行的账户记录,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资金回笼能否有效覆盖支出等。表格数据分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分析对象,如外贸企业要重点查看报关记录,而对生产型企业重点调查其缴费凭证。
4.3 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按不同检查内容及检查时限分为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及突击检查,同时亦可按不同职责由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及经办行分别组织实施。
5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初探
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结构差异导致的风险的动态隐蔽性尤为突出,小微信贷业务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必然需要特殊的风险管理模式来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大企业在规范经营的同时能够真实充分地披露信息,银行在低成本获取信息的同时随之展开风险管理并辅以对抵押资产质量的常规审核即可基本对可预见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而多数小微企业甚至个体经营户管理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信息披露全面性难以保证,甚至许多小微企业日常经营行为隐蔽且不稳定导致基本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都存疑,银行在以极高成本获取信息后无法按照常规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及管理,严重影响了银行拓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总体呈现一种缺失状态,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有益探索及重要措施,但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体系覆盖率较低依旧是制约银行据此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信用评估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小微企业的信息难以保证真实客观,从而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经营水平、运行情况及信用状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微企业的潜在信息资源包含内容更广、覆盖面更宽,不仅涉及工商、医疗、社保、电信、地产等相关行政部门,甚至延伸到社交网站、电商平台等,这些碎片化、隐蔽化及分散化的动态信息对于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不亚于信用体系建设,而在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及市场经济体制下,掌握这些重要动态信息的部门和机构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机整合这些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汇总以上这些细微、隐蔽且分散的重要动态信息形成数据系统,不仅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平台让更多银企加强对其了解,更可使银行在审核小微信贷业务额度、期限、利率、时限甚至是否需要实物抵押等方面更游刃有余,有助于打破银企之间信息瓶颈,切实推动小微信贷业务、有力加强金融服务支持。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有助于信贷风险计量方法由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方法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信用评分模型方法转变,具体应用可以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两个层次的风险计量评分模型。基础层次为常规性、标准化模型,预先设定模型结构、指标、参数等,相同输入必定产生相同结果,主要满足低成本、标准化服务要求;先进层次为可交互、智能化模型,可有用户自由定制模型结构、指标、参数等,相同输入未必导向相同结果,主要服务于数据开发及个性化需求。
传统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受制于信息瓶颈,难免手段单一、消极被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其衍生出的风险计量模型等应用手段,必将推动风险处置策略得到最大程度优化。
①可以提供相对完整全面的低成本信息,为银行采用更积极的风险规避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主动出击、发掘优质客户创造了便利。
②当数据量足够大、覆盖范围足够光、数据抽取足够随机,模型分析结果就足够接近真实,使应用大数定律规避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成为可能,风险管理成本的降低必然使资金价格更趋合理。
③由之带来的信贷业务风险量化,有助于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计量、定价、交易,从而促进风险管理市场化及有效分散,为小微企业获取信贷支持提供充分的空间及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R].国家工商总局,2014-03-31.
[2] 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
信贷业务管理篇6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创造出了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势头更为强劲,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达到世界第二的历史高位。经济的高速运行离不开金融政策的巨大支持,其中信贷业务的开展便是热点之一。我国的信贷业务开展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很多银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业务。信贷业务管理的好坏对银行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目前的信贷业务运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尝试对其进行总结并寻找原因,以此来指导该业务更好地开展和运营。
1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1银行信贷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很多银行在信贷资金的投放与使用方面存在问题,最常见的几种情况如单一地区重复率过高,产品比较单一,信贷结构配置不当等。信贷业务是目前国内各家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重要内容,运营程度是否顺畅对银行来说普遍比较重要,会影响到银行运行的稳健性,并影响到国家信贷政策的贯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有很多银行只看重信贷数量却忽略了信贷结构是否合理,造成信贷资金使用上的比例严重失衡。结果资金大量的流入楼市和股市,而许多具备发展前景的中小科技企业却很难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1.2信贷业务定价偏低
信贷业务的定价应该尽可能的符合银行的整体利益,要与信贷经营管理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资本回报相匹配。目前大部分银行在客户的争夺上日益白热化,很多银行都把贷款利率降到最低,以此来拉拢客户。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各个银行的贷款利率整体不断走低,银行的利润也在不断降低。
1.3中间业务收入开展空间狭隘
受制于传统思想,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开展比较晚,而且一直以来都没有收到银行的重视,导致其规模较小且层次较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普遍特点是起点低,范围小,品种稀少,产品的种类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而且大部分中间业务属于无偿服务。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中间业务新产品不断被推出,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拓展到资本、外汇、黄金等市场,从商品流动服务延伸到资金、资本流动服务领域,但是仍然有待发展。
1.4信贷业务停滞及客户经理团队基础薄弱
良好的信贷业务需要有一个完整而合理的运作团队,这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稳定有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团队,这也关系到银行其他业务的稳定性。由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力度上依然有待改进,很多银行在团队成员建设上也是马马虎虎,无法结成一个凝聚高效的团队,有些银行的信贷业务在一些地区甚至陷于停滞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有的商业银行比较短视,重量不重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员工团队的发展。
2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总结,发现目前国内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开展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究其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道,通过认真的调研与思索,本文认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的存在。
2.1信贷业务投向局限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商业化经营步伐的不断加大,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出了一片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最缺少的往往就是资金问题。但是银行在制定业务领域时,往往只看重大客户,虽然这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安全的考虑,但是也失去了一大片市场。风险是始终存在的,信贷业务本身就存在风险,不能因为风险而止步不前。当然,在客观上,我国的信用环境建设依然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可提供的贷款资料不完整,还有一些信用不好等因素影响了我行对企业信贷投向。但是,在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适当的破除局限是非常必要的。
2.2银行贷款定价分析
银行信贷业务定价必须遵循效益性原则、市场化原则、差别化原则这三大基本原则,效益是所有业务开展的中心,成本和风险必须要有合理的回报,在价格的制定上,一定要贴近市场,不可与市场相脱节,而对个别重要客户则可以适当的差别化对待。这三大原则是定价的基本指导方针。很多银行正是由于定价上的不规范,使得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降低。一般情况下为,贷款价格是指银行让渡资金使用权收取的报酬,既是贷款利率。但是只有在银企之间信息相对称的情况下,利率作为价格才能传递信贷业务中的一切信息,在此信贷员能够灵活调整下达到出清,资金配置达到最优。贷款定价低因为没有根据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的分布等进行贷款价格的确定,所以银行要将利率提高到能使银行在任一种情况下都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
2.3中间业务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速速发展且国外商业银行不断进入,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焦点和新的增长点必不可少。据了解,国内的银行盈利普遍来源于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比在10%,而国外银行能达到30%至40%,目前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例接近双位数,提升中间业务继续是银行今后的策略重点。各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开展中间业务,对于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竞争力、确保体系健康运行具有着不可轻视的重大意义。由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监管的滞后等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银行中间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动因被扭曲、粗放经营等现象。针对个人金融理财方面的中间业务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员工积极性不能被调动,产品销售手续费定价偏低,较同行业低于平均水平。
2.4银行人才培训机制呆滞
人才是未来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合理的人才培训体系可以保证银行处于完备的人才梯队建设之中。一些银行多年来培训出具备工作能力的客户经理大多跳槽到其他商业银行,现在的客户经理团队多数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无营销和信贷业务基础,还有一些其他岗位调整到信贷条线,
有信贷业务工经验只不过1-2年。这样的队伍还仍然采取老得培训机制早以不能适应快速发展信贷业务的需要。由于重视程度不高,一般在开展新业务时才发现应进行业务能力培训,这恐怕是有些迟了。而且,很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开发和培育水平始终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尤其在信贷业务这类基本的,主营业务培训方面具有局限性,缺乏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
结束语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信贷业务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国内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努力把信贷业务做大做好。当然在发展中肯定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只要合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因并且解决,相信在将来国内的银行会在信贷业务上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显锋.交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业务管理研究[J].吉林大学.2011. [2]卫季悦.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信贷业务管理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批发业务 零售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起,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入改革、不断开放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也引起了巨大改变,从业数量的增多、各种规模、产权性质各异的银行主题涌现。部分新兴的商业银行的快速崛起与发展,引发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市场集中度逐步下降。由于当前的市场氛围,许多客户提出银行业重新组合的需求,行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逐步形成银行服务的买方市场。不仅如此,再加上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必须是以客户的需要为首,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理念为指导,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买方市场环境中凸显其竞争的优势,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
一、我国商业银行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一)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概念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内容,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划分,可分为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两大类。批发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向部分组织单位提供金融服务,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批发业务的特点可归纳为规模大、业务集中。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零售业务一般是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或中小型企业提供涉及金额较少的各类金融服务,例如储蓄、结算、货币兑换、理财、咨询、信贷以及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从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开始就存在银行零售业务,是业务经营的最基本内容。零售业务的特征主要有:单笔业务涉及金额少、业务种类多样、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市场流动性强。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构成的金融服务机构向个人、中小型企业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众多商业银行都将零售业务摆在银行发展的首要日程上,业务形式多样,比如小微型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个人理财业务等。
(二)银行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20世纪末,伴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长,直接融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多,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因此,其批发业务的盈利率也随之降低。同时,伴随着西方国家人民的物质水平的提高,收入与财富的增加,促进了对投资理财的需求程度。于是众多银行改变策略,寻求开拓新业务、新领域,于是,作为以广大群众为对象、风险小、盈利稳定的零售业务便理所应当的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部分。零售业务的需求与发展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对于我国来说,转型是我国银行业多年来不断探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与阻碍,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并未真正成功。尤其近几年来,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面临银行业迫切需要全面改革的压力以及外资银行获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之际,零售业务的发展也就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着力调整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客户需求逐步提高的需要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城市居民,包括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客户会选择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于个人的金融事务进行指导与管理,而且由于通过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客户对金融业务在安全、便利、盈利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另外,由于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更多新兴的投资渠道与工具层出不穷,可供客户选择的投资方式复杂多样,但客户由于没有太多精力思考或者对金融方面专业内容不熟悉,在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我国约七成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渴望银行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内容。而且就近几年金融业的发展来看,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压力除了同行业之间外,还有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业只得通过创新服务产品及提高服务质量等为自己赢得更多客户。例如最基本的存取款、贷款业务等,银行也针对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业务,并提供一对一的金融服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当采取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吸纳客户并将其转化为忠实的客户群,以确保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经营目标。
2、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主要依靠政策分工,以相对狭窄范围内的服务对象及经营领域,具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因此竞争并不过于激烈。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趋向于松散型、市场化转变,增强了客户对金融服务机构的自主选择性。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客户手中有更多闲置资金,渴望找到最佳的投资渠道与方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大筹集和使用自己力度。
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在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传统的批发业务逐步趋于成熟化、饱和化。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相对我国银行来说,具备更为先进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管理机制、高质的服务及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的竞争压力之下,没有任何一个银行有自信认为自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竞争逐步趋于专业化、细致化,严峻的现实唤起了国内银行业强烈的市场意识。若要做到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与需要,首先要在加大资金实力、完善信贷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真正实现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细分客户,细分市场,合理定价,加强公关,并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以及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并维护专属客户群,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与信誉度。
3、零售业务自身特征的需要
零售业务主要针对综合服务,通过较高的技术操作,通过完善网点与网络系统,直接对大众客户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有:涉及金额数较少,笔数较多、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限制、业务规模大等。在同等的经营规模下,零售业务可以做到更好的分散风险,以实现银行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益、经营规模等更为协调的发展。而且,零售业务的客户数量多,服务对象均为不计其数的自然人或小型法人,如遇到宏观经济变化的情况,业务的收益收到经济变化波动的影响较小,以更好地保持收益稳定性。
零售业务的利润与回报率相对较高。首先,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个人财富管理、个人住房信贷、个人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等的收入利润率基本都在20%以上,零售业务的收益可见一斑;其次,零售业务的利润稳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任何状况下,零售业务都具备反周期作用,降低经济周期对经营的不良影响,且回报率远高于其他业务;再次,零售业务是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业务之一,在75%的接受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查的机构中,零售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一直高于银行ROE的整体水平,是利润的保证。
二、着手培养小微企业客户,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通过以上分析,零售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战略发展的重点,从以批发业务为主向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转型,从以传统业务为主向积极拓展新兴业务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
小微企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阳光产业新生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实现的GDP占全国总量的50%)。随着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商业银行已开始将经营重心向小微企业倾斜,特别是在利差变小、金融脱媒、外资银行竞争等压力下,针对潜力巨大的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市场,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的投入,争夺小微企业客户,发展与培育小微企业客户,已成为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我国最早提及“微型企业”这一概念是1993年吕博在其《微型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援助》一文中首次介绍了微型企业对于扶贫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微型企业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对纳税额3万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出现了“微型企业”一词,指出“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包含微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更为详细的划分标准,并于2011年7月4日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三个类别,明确地从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规模三个角度按十六个行业(包括其他行业)确定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标准。比如农、林、牧、渔业的小微企业要求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工业要求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租赁、商业服务业则要求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建筑业则要求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300万以下,批发业要求从业人员在5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等。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界定标准有助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
(二)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宜宾市中小企业相关情况
小微企业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过去说中小企业承担着我国城镇就业的80%,主要就在于小微企业发挥的作用,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市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形成了酒类食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纺织、建材、林竹纸为支撑的七大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宜宾五粮液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宜宾罗龙产业园区、江安阳春产业园区、盐坪坝产业园区、长宁产业园区、宜宾县向家坝产业园区、高县福溪产业园区、珙县产业园区等九大园区。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中小企业14000多户,从业人员33万多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宜宾市中小企业发展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宜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对银行的贡献度快速下降,商业银行依托大客户维系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高速增长的局面不可能持续,为此,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以及监管要求,更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自身长远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而加快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从履行社会责任来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提高,社会各层面对于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渐提高重视,银行在实现自身利益、规模、品质等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体现出对社会旅行的相应责任,以提升品牌价值。小微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只有小微企业更高、更快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真正的转型与升级。在有效控制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对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是当前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以促使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市场变化和发展走势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多种经济形式的市场主体的相继涌现,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结构中逐步成为重要的力量。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客户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议价能力增强及其商务条件日趋苛刻,使其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大受影响;同时,集团客户的关联交易也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带来挑战。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客户为主的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进而有必要寻找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间,并在继续维护好大型企业客户的同时,尽快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
从经营策略和竞争态势看: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信贷规模趋紧,企业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产业务成长缓慢又直接影响当年盈利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业务结构与客户结构,为资产业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将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资本占用率相对更低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首先,大型、特大型企业脱媒趋势无法阻挡。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争夺激烈的大客户大多属于上市公司,有更多的渠道进行直接融资,进而对间接融资的需要降低,再加上各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贷款处于买方定价的局面,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缩窄,盈利能力
信贷业务管理范文
本文2024-05-03 14:56:24发表“美文分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xfdoc.com/article/21480.html
魔兽世界怀旧服即将开服,正式服何时开放?官方早已透露玄机!
21
魔兽世界国服正式官宣,6.27重逢诺森德,免费游戏时间开启!
34
魔兽世界plus迎来重大利好,国服上线必吃排骨
14
5GCPE设备发展前景:预计到2030年,全球5G CPE设备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062亿元
25
2024中国商务车产业链供需布局与招商发展策略
14
2024年消费行业发展调研 商务部: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 打造“4+N”网络消费矩阵
25
暴雪国服这次最少签十年!官方表示永不停服!
6
《刺客信条》新作女主会巫术引不满 玩家:这不叫刺客
10
网易与暴雪正式发声,国服工作室末日到来,最强手段出台!
17
《星刃》总监建议玩家给女主多穿衣服 肤质战衣不好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