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学风的重要性范文

栏目:美文分享作者:溪枫文库来源:溪枫文库发布:2024-05-03浏览:6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1

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我认为要抓好学校的校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对于校风学风建设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大事,学校的领导、全体教职工和广大青年学生,应形成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件长远的、根本的、重要的大事来抓的共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有一部分人往往过多的过重的注意社会风气对校风学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对校风学风建设中客观上的难度产生种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因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要不要当成大事来抓、该不该抓、能不能抓好等问题的认识上,还不那么一致。相当一部分人在主观认识上或客观行动上,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这一全局性的工作看成是局部性的工作;把面向全体、体现全局的工作看成是某几个部门的单一性任务,或仅仅限于学生这一方面的事。这就影响和妨碍全体动员、全员动手来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端正教风,教书育人。良好的教风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治标治本都要靠教师。在建设优良校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端正教风来带动学风,整顿学风首先要整顿教风。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课,提倡、鼓励、推动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作风的转变,教风的端正,必然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在抓教师的教风、教学水平和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抓学生的学风。抓学风是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管理”和“引导”的关系,校主管部门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3.齐抓共管,促进学风。学风建设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精神面貌、学习成绩、考试风气等。学风建设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学习风格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27-02

良好的学习风格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锤炼学生人格和魅力。正如《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前言中所说,“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似乎是所有优等生成功的第一秘诀。”

1 学习风格的内涵

“学习风格”是美国学者哈勃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后被誉为“现代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础”,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性格和动机等方面,更为重要的差异体现为学习风格的不同。谭顶良教授据此提出了学习风格的含义,它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与学习风格较为相似的两个概念是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显然,学习风格不同于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基于一系列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分类,学习风格则更加侧重于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式。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般不会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变化。不同之处在于,学习习惯通常为后天习得,受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而学习风格的形成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 学习风格差异有助于解释学习习惯相同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很大的问题,即学习效率问题。

学习风格也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如何利用自己和把握自己的能力,因此,学习风格与学习能力又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学习风格才能成为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很大,为更好的将学习风格的理论用于具体实践,学者Reid把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六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师和家长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学习风格转化为适合其自身的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2 决定小学生学习风格的主要因素

学习风格的养成受到认知能力、个性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时都必须认真考量。

2.1 认知能力因素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Sternberce)对传统智力观念提出挑战,他总结的智力三元论认为,个人的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元认知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三者中元认知成分是最为重要的,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的了解和控制。元认知水平加上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就构成对个人学习风格有影响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总体来看,元认知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也就越容易形成,而认知风格使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并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最终形成学习风格。

2.2 个性因素

个性是指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影响,也有所处环境的影响,尽管科学家都从一些侧面予以证实二者的存在,但究竟哪个影响更大尚无定论。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而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形成巨大的风格差异,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可以说个性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核心影响因素,但其本身又受到多种外在因素影响,因此需要辩证的加以考虑。

2.3 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一切影响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如教师的教学风格、家长的教育理念、同学之间的示范作用、新媒体的影响等都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力,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使得学生具有摈弃不良的习惯自觉性和控制力,并逐步形成能够独立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3 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思路与策略

3.1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基础,家长要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育孩子良好的学习风格

从出生伊始,家庭就以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今的家长可以轻易获得众多的早期教育资源,包括书籍、讲座、影音资源等,这些资源的正确使用和示范,都对孩子的元认知和个性产生影响,最终成为影响其学习风格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因此,家庭教育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恰当地选择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重视孩子的想法,保持家庭沟通渠道顺畅,通过家长自身的示范效应,带动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家长通过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在学习上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3.2 教师是小学生学习风格养成的关键,教师要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教学过程即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既是知识的讲授,

更是品格的影响。教学风格则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在传递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学风格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认识和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素材选取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此外,平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尤其是通过分析学生在碰到问题时的表现,有助于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分析并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对于不好的学习风格要积极干预;另外,及时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是掌握学生情况的良好策略之一。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形成也将对教师课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师授课过程中获得的价值感和愉悦感。

3.3 小学生自身的认识提升是学习风格养成的核心,要努力促进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最终都需要通过小学生自身的消化和吸收,才能形成属于其自己的良好学习风格。因此,要以学习习惯的形成为基础,努力促进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的建立起与学习风格相对应的学习策略,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 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09):164-166.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3

摘要:学风是一所大学的命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开展和加强学风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特殊性入手,提出形成良好学风的措施及渠道,给出促进学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风建设 措施 建议

一、学风的含义及实质

1.内涵: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和根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

2.实质:从本质上说,学风就是学校的一种整体风气和精神面貌。一方面体现出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师德师风、治学态度的全面反映。

二、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特殊性

1.独立学院的自身特性

(1)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约束力不强。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学习的兴趣不高,欠缺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主动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2)独立学院发展历史短,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弱。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比较短,其培养目标体系、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毕业生的素质如何,这些被社会认可都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影响力仍较薄弱,认可度不高。[1]

(3)校园文化内涵不足,学校品牌尚未形成。独立学院一般比较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内涵的培养和引导,与公办高校相比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欠缺软实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办学理念。

2.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学风建设是学生综合能力和气质的集中体现。进行学风建设能提高学生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消除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动力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2]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拓宽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气质,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2)学风建设是学校整体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窗口。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校整体人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立足实际,确立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格局,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精神风貌和形象。[3]

(3)学风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毕业生素质和潜力的重要指标。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学生跨进大学,不仅要学到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对其一生的发展是非常可贵的,使得终生受益。

三、开展学风建设的措施及渠道

1.加强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总结、研究、解决学风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形成“教、学、管”三管齐下的良好育人局面。

2.开展思想引导,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开展学风建设,首先要从学生思想工作抓起,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大教育教学管理,以教风带学风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调动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做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和监督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严格课堂出勤,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信仰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理清人生发展的思路,使学生以成才为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5.弘扬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坚持开展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促进学风建设、增长学生才干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营造严谨、好学、善思、进取的学习氛围,使学风建设得到深化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对此,给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员化的育人理念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良好的学风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独立学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提高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多管齐下,齐抓共管,逐步建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和机制,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强化过程管理,重在落实,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体制

以体制引领学风,加强对学风建设过程的监管和督促。建立学风督导队伍,落实相关人员和工作职责。构建主管院长定期教学巡查制度、分管教学副院长听查课制度、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辅导员抽查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以及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一个立体监控体系,为学风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大力强化教职工的师德建设,以教风促学风

推进学风建设,教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进一步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教师要严格要求,狠抓教学秩序和教学纪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以班风、考风促学风

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主线,促进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中心。寝室文化、班级建设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和基础,要营造班级、寝室良好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做人,诚信考试,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思维定式,这样才能得以传承,从而推进学风建设。

5.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工作机制

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精神和传统,科学整合各类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建设创新、和谐向上的大学文化,形成全方位的共同工作目标。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凝聚正能量,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竟永华.高校独立学院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4):44.

[2]李军.剖析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7.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4

一、“校风”的意义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有三方面意义:其一,“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二,“校风”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其三,“校风”既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校风”是凝结集体力量的源泉。

1.“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

“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的标志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本校内和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风”,当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又如曾亲自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确立著名的“三八作风”(总结成一句话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概括成八个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成为全军学校的“校风”。因此,重视“校风”建设应成为校长立校、兴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2.“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

“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可对集体成员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使集体保持统一与和谐。我校以“诚信雅智,和融致远”为校风,旨在引领学校师生、员工待人真诚、讲求信义、举止文雅和思想睿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具有爱美求真的心灵和情怀,成为有灵魂、有个性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学校搭建的“和谐之桥”(我校以“桥”作为核心理念),达到和美幽韵、融洽无间、格物致知和思维宏远的人生境界。

二、“校风”的形成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至少需要六个要素:良好的“教风”、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形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而持久的“坚持”和校园生活的“美”。

1.良好的“教风”

“教风”是在校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纯正的育人风气的总称。“教风”是学校文化与理念系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是形成“校风”的根本保证。我校以“授之有道,文行广大”为教风,承接“文以载道,学行天下”的校训,深化“诚信雅智,和融致远”的“校风”,引导教师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时刻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学校可把培养良好的“教风”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2.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是学生群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稳定的、共性的和具有倾向性的良好精神风貌,又是学习精神、态度和方法的集中反映,还是保证“校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我校以“学而习之,竞立于世”为学风。具体而言,我校的“学风”有三点内涵:一是培养学生勤于汲取新知,善于内化新知,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二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创新,在竞争中飞跃;三是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扎实知识和深厚文化的现代人,以出色的交流能力、完善的人格,服务于世界和社会。

为了建设优良的、有利于“校风”形成的“学风”,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学校应注重一切工作都追求卓越、富有成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形成高昂进取的气氛。另外,学校应注重保持个性,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和特征。例如我校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时总是排队走,从而形成特有的风气。又如我校一年一度的“和融竞进”运动会、国学诵读比赛和英语义卖活动等,学生不仅踊跃参加,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3.良好的“形象”

“校风”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将其“形象化”和“直观化”,即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例如我校在贯彻《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时,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校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均主动问好,并带头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就这样,没过多久,学生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均主动问好,并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另外。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史馆”,使之成为学生的校内教育基地,并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和光荣榜等形式提出行动口号,开展星级班级评选等活动。这也是我校良好“形象”的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善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较好地践行“校风”和“学风”。

4.师生的“自觉行为”

“校风”形成的标志即“校风”的要义衍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就是成为师生的习惯。就“校风”而言,只有成为师生的习惯,才算形成,才能传承。如果良好的“校风”已经形成,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那么即使有着不良习惯的新生来到这里,也会受到感染、触动心灵,改掉不良习惯,被学校的优良“校风”同化。

5.深入而持久的“坚持”

学校是个“开放系统”,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形成的“校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继续加强工作,那么“校风”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校风”在定型之后,还需要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即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不为任何困难、干扰所动摇。从具体做法上说,常用的强化方法有布置、检查、对比和分析等。只有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良好的“校风”才能巩固和传承。

6.校园生活的“美”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考风考纪;学风建设;培养质量

学风是指一个群体在具体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程度的综合表现及所形成的群体。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具体来讲,学风是其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如学习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对高等院校而言,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虽然影响学生学风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治学态度、学校的管理措施、社会环境影响等,但严格的考风考纪可以对学风建设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一、考试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考试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评价、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指导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学生而言,考试成绩将是他(她)学习成果的全部。成绩合格,意味着可以拿到本门课程的学分,能够顺利毕业,否则必须参加重修,直至合格;成绩优异,意味着有了参加各种评优的基本条件,如入党、获取奖学金等等。因此,学生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无可厚非。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学习,正确对待并诚实参加考试,则考试成绩便可正确代表学生的学习成果,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会为学校争得良好声誉,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部分同学对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个别学生不想如何通过平时的努力学习、考前的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而是琢磨着如何能在考试中躲过监考老师的眼睛,以打小抄、传答案、抄袭等作弊手段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此种行为通常被自认为聪明、而又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采用,实质上是一种浮躁的、不诚实的行为。

二、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对学风的影响

考试违纪作弊势必造成考试结果的不公平。此现象的存在,会助长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而使部分平时努力学习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产生一种挫败感,由此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整个班级乃至学校的学风,出现学习风气不正,学习氛围不浓,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

三、严肃考风考纪,促进学风建设

不可否认,影响学风的因素有很多,良好学风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因素中,只要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败坏学风。为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从全方位入手。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及被教育者,更应提高对考风考纪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除了把此现象作为一般问题从道德层面来认识外,还要把违纪作弊问题提高到影响社会公正、公平和损毁公共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社会氛围。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条件下,各高校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考试违纪作弊是学校考试管理中的高压线,不能轻易触碰,一旦触碰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与此同时,高校各部门、各级人员齐抓共管,考前进行充分的考前警示教育,考试过程中严格执行制度,尤其是监考教师,在监考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给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留下生存空间,避免违纪现象发生,使学生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留下遗憾,而对于顶风作弊者,一旦发现则严肃处理,不姑息迁就,以警示他人。如果良好的考场秩序及考试氛围使任何人都不能从考场上得到一丁点的便宜,学生要想得到更好的成绩就必须勤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真才实学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以来,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严肃的考风考纪对浮躁的、不诚实的考试违纪作弊行为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学风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前提,同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可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校学风教风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514

[2]柯灵,胡国珍.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71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6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学术竞争力。从宏观层面审视,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促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从中观层面来讲,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培育高质量人才的有利保障和客观要求;从微观层面而言,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是确保广大学子自身良性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整体学风状况良好,但仍有待提高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学风状况是好的,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高校大学生学习氛围差强人意,学习风气整体状况有待提高,而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大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懒散,学习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去学习,存在着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学习态度并不端正。

3.高校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风格、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教师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传播者。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学投人不够,讲课马虎,“心”不在岗、“师”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与此同时,少数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对高校学风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4.办学条件需要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亟待营造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强化校史教育、爱校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部分高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已经超过了其自己的容纳程度,不堪重负。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没有良好的载体,无法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高校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学生是既是重要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发挥自身能动性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关键。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必须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地方高校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率先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目的、治学态度、进取精神等内在动力问题。通过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通过诚信教育,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行动,防止各类舞弊现象的发生。加强学风建设,地方高校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的奋斗目标真正转化到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和回报社会上来。

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大学生学风建设实行激励机制应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要帮助大学生们确定不同时期与自己物质或精神需求相联系的激励目标,使他们从目标中看到收益和成效,在目标追求中持续其学习积极性;二要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三要配套建立好学风建设的奖惩机制,形成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四要创设良好的学习学风竞争氛围,建立完备的竞争淘汰机制,培育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2.提升修养,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因此,为构建优良的校风,高校必须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加强学风建设,尤其要注重加强师德建设。高校要制定科学的师德规范,明确教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如通过制定“师德建设实施方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等,来明确教师职责和目标,引导教师正确把握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

地方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教育培训、职后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建立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自评与互评三维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和创建优良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科学课程开设的比重,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善的大学生;在规划校园环境建设时,通过校园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的独特布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熏陶,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风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地方高校要认真组织好大学生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打牢大学生优良学风的思想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举办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围绕教书育人抓好校园内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氛围,大力弘扬优良学风;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

4.优化机制,强化优良学风的形成

好的制度可以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提供应有的约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学风建设,因此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学风现状的途径。在调查中发现,教学管理和机制处在比较低水平的学校,其总体学风水平也会比较低。因此要注重优化教学机制的改革,强化优良学风的形成。

完善学分制选课制。地方高校应该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选课制,从管理上重视,教学资源上倾向选修课,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优良学风的形成。

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全面认识考试的目的,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建设的严肃性,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录分数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按照有关考试管理的规章执行,例如各专业必修课考试必须以明确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对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的必修课考试,应以课程主讲教师所规定的授课纲要为考试命题的依据,每门课程考试试题应同时编制出A、B两套试卷及其标准答案。其次要建立考风、考纪督查机制,严禁教师复习时泄题或着变相泄题,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察力度,落实对考试的监督和评估;最后要加强考试纪律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四、结语

优良学风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学风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明确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最终在高校形成优良的学风,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氛围,从而使大学生能珍惜大学期间宝贵的学习时间,为将来感恩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杭卓B,蒋毅.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43

[2]孙明明.高校学风管理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邓克金,薛蛟,程如冰.大学生学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83

[4]赵聘,赵云焕.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154

[5]杨尚昆.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论[D].中南大学:2008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和谐管理;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3-02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首先,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以及价值取向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用以前的管理办法,需要根据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对高校管理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其次,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多为“命令式”,而忽略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于死板的管理模式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对滞后的,不能和现代化管理接轨,更与高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符。各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对大学生管理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扩招政策导致学校校风扭曲

目前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因为高校扩招会导致整体招收学生水平的下降,加上人数的增多,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挑战,也导致学校整体学风的下降。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容乐观。有的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整堂课都在玩手机或者看小说,在课下也很少看书,整天沉迷于打游戏或者网上聊天,经常出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给学校校风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出现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这也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扩招政策往往使对学生的管理形式大于管理的实质,这也使学校的管理规定如同一张白纸,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不能忽略对学校校风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存在难度,但仍要保证两者和谐建设,共同发展。

(二)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可能没有认识到如今高校管理的新形势,没有意识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目前的高校往往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为成绩决定一切,但事实上也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忽视,缺少相应的责任心,将一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平时缺少行为准则,没有相关的约束,形成一种即使犯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不足,也使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和检验,管理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落实,就使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无法被发现,无法形成新形势下的有效管理制度。

三、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坚持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

(一)坚持和谐管理

高校学生的和谐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其宗旨主要在于服务学生,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才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推崇的,才是高校和谐管理的精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向社会和国家输送人才的工厂,高校只有在教育管理中不断以培育人才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和谐管理。此外,不仅要有和谐管理的理念,还要有和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的和谐管理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管理者和学生都意识到了和谐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实行和谐管理。因此,管理者和学生关系的和谐性也是高校进行和谐管理的关键。

(二)建立良好学风

高校的学风主要是指校园内学生学习的氛围和风气,因而良好的校风的建立就要保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热爱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培养学生学习的风气。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扩散的地方,要培养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好奇心,以为社会和国家输出新时代的人才。高校良好校风的建立,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的氛围,同时也要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所要求。因为良好学风的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体,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分享给自己的学生或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敬业精神影响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

(三)和谐管理与良好学风之间的关系

和谐管理与良好学风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是可以共同发展的。首先,和谐管理是可以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因为和谐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们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和谐管理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约束和向导,确立一个以学习为荣的、以不学为耻的概念,必然能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当然,在和谐管理促进良好学风的同时,良好学风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和谐管理的实施。建设良好的学风能够将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普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也为和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探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形势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其实,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严谨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为国家不断输出特色人才。因此,只有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和谐管理促进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其次,利用相应的管理手段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对学风的建设是有利而无弊的,为学校良好的学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前提。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提升自身素质,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和钻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要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仅要靠老师的培养,还要靠自己的努力。俗话说“天道酬勤”,一个人的成功是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所以说,高校的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行主动的学习并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二)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奖惩机制

坚持和谐管理,建设良好学风,还需要对教育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在对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同样重要,加强管理是保证学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尤其是在目前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比如说,有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是必须的,但往往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成效,还要有必要的管理措施,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所以说坚持和谐管理,建立良好学风,必须要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奖惩机制。但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保证公平、公开和公正,不能赏罚不分,这样不利于管理和对学风的建设。对平时举止行为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奖励,以促进学风建设。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处分,要对他们进行帮助,而不是歧视他们。坚持和谐管理,建设良好学风,要不断积累和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创造良好的、文明的环境和校园文化。

五、总结

当下高校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往日,在这种新形势下,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高校只有坚持和谐管理,建立良好学风,才能迅速提升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水平。在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8.

[2] 陈继乾.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青春岁月,2015(5):178.

[3] 丁养斌,赵琼.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6-67.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领导干部 党性 修养

中图分类号:C9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40-02

党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与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重视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的一个优良传统。中石化集团作为位居世界经济500强的超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怎样采取具体措施和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切实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用高标准的党性和良好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是摆在企业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坚定信念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领导班子集体的一分子。换言之,任何一个领导班子集体都是由领导成员的个体组成的。考察一个班子整体的党性修养、决策水平、工作能力等等,说到底也是对每一个班子成员个体的衡量和考察。而最终决定一个班子整体能力的标准,往往又取决于“木桶的短板”。所以,作为每一个企业领导人,都要首先注重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加强个人党性修养,保持良好作风,必须把学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政治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增强理论素养、坚定党性信念的重要途径,是企业领导人增长知识才干、提高理论素养,提升工作水平,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学习就是工作,就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总书记曾强调,企业领导人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作为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加强学习,抓好学习,而且要带头学习,要着眼于解决发展、创新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转化为指导工作和促进改革的本领,做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表率,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加强党性修养,保持良好作风,必须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企业领导人的作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政绩观、利益观的外在反映,是其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新情况下,许多矛盾问题在充斥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主观世界的改造、考验着我们的党性原则。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自律、清廉,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加强党性修养,保持良好作风,必须把推动工作落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搞好本职工作是检验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转变作风落实到促进科学发展上,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二是要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基层一线,同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四是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在工作、生活中需求,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教育引导,打牢坚实基础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既需要国有企业领导个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实践锤炼,也需要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和作风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对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弘扬良好风气,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要把作风建设列入国有企业领导人教育培训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培训,把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结合起来,造就一大批有真才实学、能真抓实干、有优良作风的好干部。要抓好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激励人心、弘扬正气。抓好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利用查处的典型案件,深刻剖析、吸取教训,切实做到引以为戒、防微杜渐。2009年,许昌石油分公司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集团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主题和河南石油“建设销售网络稳定、经营能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发展氛围和谐的一流销售企业”的目标,在公司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和中层干部中深入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大讨论,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立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安全、稳定和提升品牌形象为前提,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扩量增效、提升盈利能力为重点,进一步确立“零事故生产、零风险经营、零缺陷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凝心聚力,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和谐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指导思想,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总体实现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要求,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普遍肯定。

三、健全规章制度,构建党的工作机制

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有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保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约束,制定出台具体规定,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操作流程、完成时限、奖惩措施明确,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工作机制,有效规范企业领导人权力行使行为。一是要推行公开承诺制,对在经营管理上要破解的难题、职工生活上要办的实事、服务群众上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通过一定的方式向职工群众作出承诺,并坚持做到履职诚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职工切身利益、干部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要定期、如实地向职工群众公布。公开是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开,职工群众才能议企政、管企事、促企兴。唯有如此,职工才能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才能为经营者分忧,替企业解难,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与企业同舟共济。二是要推行首办责任制。企业领导人对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受理,全力、高效地办好,对不属于自己(下转第242页)(上接第240页)工作职责范围的,要积极主动地帮助联系、搞好衔接。要建立服务或办事窗口,规范并公开服务标准、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以务实的作风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三是要推行考核评议制,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客户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各级企业领导人和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情况进行评议定档,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四是推行追究问责制,对领导班子和企业领导人承诺事项没有按时完成的,对下属单位发生严重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的,因工作作风原因导致或重大事故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深化体制改革,形成客观环境

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既要有内在的信念来支撑,也需要外在环境作保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良好环境,促使企业领导人把外在环境压力转化为内在修养动力,从根本上减少滋生不良作风的土壤和条件。要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从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党风党纪等方面制定衡量企业领导人党性修养和作风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部竞争上岗力度,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德才兼备、作风好的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来,彻底改变论资排辈、混资历、拉关系升迁的现象;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避免在一个职位上任职过长可能滋生惰性和腐败行为。深入推进行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动行使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促使企业领导人员按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透明度。

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供纪律保证。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仅要靠自律,还要靠他律。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等重要措施和途径,把党员干部真正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其不良作风不可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加强对干部作风情况的检查,明确检点,增强检查实效,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通过打分评议等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评议企业领导人活动,将评议结果作为评价企业领导人政绩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问责制,把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存在问题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对经教育不改的要作出组织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党纪国法予以追究。把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列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对问题严重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企业领导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加强企业领导人党性修养,保持和弘扬优良作风,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所以,当前一定要在解决企业领导人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按照同志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党的作风建设的实际,通过加强党性修养,着力增强宗旨观念,着力提高实践能力,着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石化股份河南石油分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范文

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篇1 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我认为要抓好学校的校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VIP会员服务
限时2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