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管理范文

栏目:美文分享作者:溪枫文库来源:溪枫文库发布:2024-05-03浏览:2

班级文化管理

班级文化管理篇1

一、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师生在校园范围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等方面。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是对校园文化的微观反应[1]。一般班级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与校园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支架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目标缺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核心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班级缺乏凝聚力。在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到活动的本质,无法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仅仅只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导致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流于形式,难以对班级管理产生映射作用。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无法自觉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全面开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难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将自身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合理设计和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基础,而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学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明确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从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文化建设的方案,并以班级特色文化为依据,制定出共同的文化建设目标,有效开展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针对班级卫生较差的情况,可以以此为建设目标,开展相关的卫生活动。当然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具有明确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以及科学的评价效果、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等,导致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完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文化管理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 灵魂 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78-02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反映了这个班级在社会组织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班级成长的标杆。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班级的风向标,影响着班级同学的行为方式,慢慢融入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班级文化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成为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班级管理中的“软件”,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

导向就像路标一样,为人们引导正确的方向。班级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的与反对的、鼓励的与限制的、喜欢的与讨厌的都应方向正确并且明确,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2.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积聚、聚合,将东西聚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就如这次运动会中的拔河项目,有的同学手已经红肿,但是从不喊苦、喊疼,坚持到比赛结束,这就是班级文化中的凝聚作用,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就不再是一盘散沙;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就有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我们知道,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尽管制度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约束作用是硬性的且不全面的,而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

4.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班级及自己的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这往往比金钱物质激励更有效果,如理想激励,在革命战争年代,在那样艰苦的岁月,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好,觉都睡不了,但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干劲和激情是空前的。这就是文化激励,一个班级文化形成了,同样也能起到这么大的激励作用。

二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1.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一个班级要有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班级精神文化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形成,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活动、各种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了学生的才能,提高了交往的品质和活动的能力,培养了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班主任需要挖掘典型和榜样并加以推广,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建设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教室布置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

3.建设班级目标文化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可以让学生充满活力,有正确的方向,在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班集体的目标变成为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呢?行为科学的激励理念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进行某一活动时,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而不是一台供人操纵的机器,学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由老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在行动上采取合作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所以制订班集体目标时,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即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判定,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制订班级其他规章制度,同样也要有学生参与,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这样,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

4.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当代教育强调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与培养。但是,教育者如何利用、营造、调控、强化某种环境,以促使学生逐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这并没有一条人人皆走得通的大道。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样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实施者和组织者。

5.建设具有爱心的班级文化

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而班主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

6.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种规矩,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和要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一般来讲,正规制度是由学校制定的,是一种“预设性”的制度,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基本方面进行规范和制约,如作息制度、考试制度、一日常规等。非正规制度根据正规制度来制定,经过师生共同针对实际思考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具有协商性、约定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往往比学校正规制度更具有约束力和教育功能,内容也比正规制度更广泛、更丰富。这种非正规的制度,更能渗透出文化的育人功能,折射出学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各班可根据学校制度民主制定本班“班级公约”,逐步创设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训、班风、学风、评比激励、学习制度、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非正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会使班级在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等方面都能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刘仲康、司岩.企业经营战略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班级文化管理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学校教育的本旨在于使学生彰显个人学识和德行,进而推己及人除污秽而自新,力求做到最完美的自己。在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中,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当代,正确处理社会转型、学校教育制度与学生个性成长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如下体现:

(一)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动向学生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之对应的班级管理方式也是班主任充当班级管理的先锋队员,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被动接受管理。新时期下,人本主义理念成为班级管理中备受关注的理论方法。人本主义理念要求在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更加强调学生的个体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要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动地位,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

(二)多元化评判标准与单一化评判标准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育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范进中举”即是此种教育模式的典型产物。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不断开放,但一直以来“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夜以继日的文化课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单一化,更有甚者成为所谓的书呆子。新时期,各种新观念的冲击使得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不断趋向多元化,除学习成绩外,艺术特长、思想道德等成为评判学生素养的新标准。目前,有部分学生因见危救助被高校录取的现象正是评判标准多元化的产物。

(三)学生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学内容比较死板,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按照已有的框架模式化学习,学生因无其他途径知晓知识内容,只能按部就班按照教师教授的内容来学习,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依附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启了由大家庭进入核心家庭的模式,绝大多数核心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的变化使得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增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开始不必局限于教师的授课,尤其是最近教育改革的“慕课”风潮席卷全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越来越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附关系开始逐渐转变。

二、新时期班级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赏识原则

“扬长避短”,更多人一直关注的是如何“避短”,然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避短”远不如“扬长”重要。在班级管理中要想学生“扬长”,班主任应坚持赏识原则,即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如上文所言,90后是特立独行的一代,他们身上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班主任应当学会在适当的情景中对这些优势予以引导,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进而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等将这些闪光点放大,成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优势。

(二)坚持平等原则

在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90后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如今的师生关系早已不是有着等级观念的师生关系,虽然尊师重道仍然是师生关系的主旋律,但教师与学生更加强调彼此之间的平等,对师长的尊重是平等基础上的尊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能实行绝对的“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即“到学生中去”,应当将学生当成朋友来相处而非将其当成晚辈来教育。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放下长辈的姿态与学生面对面形成和谐、融洽的朋友关系,才能将学生的叛逆心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和谐化班级管理。

(三)坚持创新原则

班级管理的创新原则不仅要求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时时更换引导方式,还要求班主任敢于探索前所未有的管理方式,比如敢于任用学习不好但有号召能力的学困生作为班干部,正确引导其正视自己特点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该原则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要求班主任能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切实打破常规,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探索出适合班级特色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应当具有针对性,能恰到好处地将班内各类学生的优势发挥到实处,形成班级凝聚力。

三、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师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叛逆期,尤其是90后高中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但同时这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要做好引路人,班主任首先应当了解学生内心所想。笔者认为此时班主任要扮演好学生的知心大姐姐这一角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很重要,这种倾听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听懂学生向老师讲述的“故事”,更要听懂这个“故事”背后体现出的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困惑,进而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其成长。

(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帮机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时期下有效地管理班级不仅要依靠班主任自身的努力,也要学会依靠学生,只有学生最了解学生,因此建立有效的互帮机制极为重要。笔者建议尝试建立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同学的导生制。对低年级同学而言,高年级同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均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两个群体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更容易向对方吐露心声。但这个机制也有其弊端,毕竟都是高中生,心智不是特别成熟,想法也容易出现偏差,此时班主任不能完全放任让其自由发展,而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做好引导工作。

(三)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当前绝大多数家庭是核心家庭,每个家庭均养育一个子女,经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90后一代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自私。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班会来引导学生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养成集体荣誉感。所谓引导即班主任不应当是班会这个活动的主体,而应当从班会中抽身出来,让学生成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同时为了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可以引导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走出校园与商家谈判、拉赞助等。感情只有在经历困难时才能积累,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最终成功举办活动的心路历程才能让他们学会紧紧依靠彼此、团结互助。

(四)坚持多样化教学

坚持多样化教学应当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要促进教学体制的变革,因为往往让学生不堪重负的是各种月考、会考、期中、期末考试,因此,坚持多样化教学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取消类似考试,转而用体现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活动如辩论赛等来代替;第二,在评价体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群体特征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开展各类智力、体育竞技方面的比赛,举办体验性活动如包饺子等。

班级文化管理篇4

1.“自然和谐、秀外慧中”的具体要求:束起披肩长发,不染夸张彩发;勤洗手,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面部洁净,不戴墨镜和有色眼镜;妆容大方淡雅,不使用气味过浓的化妆品;着装柔和大方,不穿吊带背心或过于暴露透明的服饰。穿工作鞋,不穿拖鞋、赤脚;佩饰简典,不佩带太夸张复杂的佩饰。

2.“自然规范、亲切优雅”的具体要求:真诚微笑,神态自然;眼睛有神,关注个体;按时上班,兢兢业业;入座起座左入左出,动作轻缓,坐姿端正,双腿并拢,上身正直,双手自然摆放;身体挺直,挺胸收腹,抬头沉肩,双腿靠拢,双目平视,双手自然垂放,或交握腹前;上身正直不动,双肩平稳,重心前倾,速度适中,步幅恰当,轻手轻脚;身体直立,双膝靠近,臀部向下,脚掌支撑,不可在行走中突然下蹲。

3.“主动热情、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接待来宾,主动问询;对待幼儿,百倍耐心;组织活动,语言生动;师幼互动,亲切温和。

二、物品管理标准化

班级物品管理标准化,就是建立一系列物品管理规范,促进物品合理化摆放、规范化消毒。我们的标准化就是物品摆放“规范整齐,条理有序,标识清楚,位置准确”;消毒工作“动作规范,操作准时,物品清洁,环境温馨”。班级物品标准化有助于教师轻松愉快地工作,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教师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塑造幼儿园新形象,提升幼儿园的环境文化品位。

1.在班级物品管理标准化中,实行四步法管理:分类———整理———清洁———保持。分类:把班级文化环境中必要的和非必要的物品按工作需求分开。整理:把必要的物品进行分类,根据使用频率确定使用的方法及摆放的位置,做好标识。清洁:根据班级物品消毒规则,按时彻底清除污垢和隐患,清洁工作班级人员人人参与。保持:教职工要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每个教师时刻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与美观。

2.在班级消毒工作标准化中,实行三步法管理:了解时间→掌握方法→规范消毒。了解时间:即了解各个物品消毒时间的长度,知道物品的具体消毒时间,懂得物品消毒的时间频率。掌握方法:对物品用什么方法消毒了如指掌,按规定方法对物品进行消毒(如:紫外线、消毒液等)。规范消毒:对物品消毒根据时间、方法,按幼儿园统一要求进行消毒。

三、环境创设标准化

在环境创设中,班级文化环境创设要建立在幼儿园整体校园环境文化创设的基础上,根据主题、季节的变化进行。班级环境文化分活动室文化、盥洗室文化、寝室文化,各空间文化的标准化要求为“主题鲜明,区域规范,标识清楚。”班级文化环境创设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遵循“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创设”的原则。

1.区域明确的活动室文化。在活动室各班级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娃娃家、安全角、天气预报、小值日生等,各区域根据空间的大小确定参与人数,并制定进区标志,各区域进行相关的环境创设,活动室空中吊饰根据本班课程进行制作美化。主题墙的创设要与课程保持一致,在创设中合理利用幼儿的作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作用。

2.清新整洁的盥洗室文化。盥洗室体现一个幼儿园保育管理的水平,在盥洗室文化创建中,具体标准化为“物品分类清楚,摆放位置准确,环境整洁清新”,这一切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标识清楚如清水抹布、消毒抹布分开;干湿墩布按标识分开;水杯、毛巾标识清楚,有序摆放;洁具随时清洁,墙面装饰用与幼儿入厕洗手的装饰物美化等等。

3.温馨安静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幼儿休息的场所,要随时保持屋内安静,墙面装饰选择较为安静的图示,以便稳定幼儿的情绪。在幼儿入睡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入睡环境,确保幼儿安静睡眠。

四、课程设置标准化

课程设置要有幼儿园统一的发展方向,在主体课程的带动下,充分挖掘幼儿园本土课程,传承传统文化,讲究国学,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经典曲目、传统游戏,发展幼儿的表达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传承中国文化。

五、总结

总之,班级文化环境的标准化建设需要教师齐心协力,只有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好了,幼儿园的整体环境文化才能建设得好,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管理篇5

一、建设班站标牌文化,构建“可视化”文化体系

文化理念标牌。将中国石油“六统一”、辽河家文化主题、愿景、团队精神等内容制成标牌,下发到班站,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意识得到员班站工的普遍认知。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各个班站立足岗位工作实际,总结提炼出“管理油井就像呵护孩子一样”、“注汽先注热情”等贴合班站且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特色文化理念,让其成为站上每一名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安全提示标牌。该厂连续七年开展“我爱我家・创意空间”班站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并将“安全提示图标”作为征集内容,共收到采油、热注、集输等基层班站的作品236件,评选出40件优秀作品,制成温馨提示牌发放到班站。围绕“一人安全,全家幸福”开展“亲情助安全”活动,将亲人的嘱咐制成小标牌,放在员工的更衣室,让员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亲人的牵挂,将安全铭记于心。该厂晓庆注汽站创建了“安全文化长廊”,在员工每天都要经过的巡检路线上悬挂了14块内容丰富的图版,安全漫画、安全警句、安全事故常识等提示标牌。

工作流程标牌。该厂提出了“程序化”理念,结合每个岗位特点,把各项工作内容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如《开标准井工作流程图》、《单井效益分析流程图》、《十图八法》基层工作指南等,使各项工作要求更具有操作性,更为具体地落实到每个岗位,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指导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保证安全、准确、高效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规章制度标牌。该厂对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操作项目,都出台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使一线员工不打折扣地完成标准“动作”,为准确、快速、高效地执行奠定了基础,使各个班站呈现出管理有标准、执行有尺度的良好局面。该厂还始终坚持班站管理规范化,切实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不断强化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营造班站员工人人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二、建设基层班站练兵文化,激发员工学习热情

优选活动载体,营造练兵氛围。在日常练兵中,该厂制作“小练兵”答题卡,将培训题目按照低、中、高级分档,满足不同水平员工的需求。建起班站“练兵室”,开展“每天一练、每月一考、每季一赛、每半年一查、每年一评”的“五个一”练兵机制,调动了全员练兵热情。以“拜名师、带高徒”竞赛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技术能手、行业标兵的导向、示范和帮带作用,让他们担任师傅,对所带的徒弟进行培训,并签订师徒合同,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为激发员工参与积极性,还在比赛中设立了“新人奖”,鼓励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德军”、“晓庆”、采油65号站实际操作等基地,组织各系统技术尖兵进行阶段性培训,再由他们利用班站练兵场地,对身边员工进行培训。多层次的练兵培训,形成了以基地为主阵地,向全厂各个练兵场辐射,带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的岗位练兵模式,创造有利于人人成才的良好环境。

创新学习机制,提升学习效果。该厂制定“六结合、六提高”帮学目标,在形式上我们还做到了主阵地与小阵地、经常性与阶段性练兵相结合,利用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坚持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以目标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等方法,不断发掘员工内在潜力。热注6号站根据生产实际总结出了“五式练兵法”,积极开展“智慧杯”五小成果会,使技术培训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转化和提升。如:“桂金阀片取出器”、“润坤液化气罐手推车”、“福斌鼓风机引风筒”等已经成为员工手中的“知名品牌”。目前,该站员工自己动手研制的五小成果已达26项。

三、建设基层班站执行文化,不断提高基层管理水平

制定完善适应企业要求各项制度。该厂坚持把管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基层、强内功上,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从建立健全与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要求相符合的各项制度出发,对已有的生产、经营、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发展,对不符合实际者统统予以剔除,先后完善和制定规章制度100余项。在一些重要操作岗位上,设有醒目的安全操作提示或者警示语,形成了安全稳产促发展的有力屏障。

创新手段落实岗位责任制。该厂始终坚持半年一次安全大检查、岗位大检查,以此督促基层单位认真执行岗位制度。为完成各项承包指标,该厂还坚持季度一次的生产经营例会,向广大员工公开全厂阶段性的生产经营状况;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生产和员工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有效解决了基层制约发展的瓶颈,化解了各种矛盾。此外,在日常管理中,该厂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较好地坚持了日巡、夜查两项制度,确保了岗位员工的24小时在岗率。

规范管理手段促进管理升级。围绕制度的落实,该厂结合自身管理特点推出了“量化考核、三级夺标”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推进基层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体系实施七年多来,全厂上下形成了管理有标准、执行有尺度、评比有依据的良好氛围。通过严格监督管理,把企业效益、个人利益与执行责任制结合起来,做到责任明晰,奖罚分明,毫不姑息,有效提高了全员工作积极性,为该厂安全生产、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建设基层班站关爱文化,将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员工

将关爱落到实处,促进队伍和谐稳定。该厂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在厂主页开通“民情直通车”专栏、开展“热点问题大家谈”等,让班站员工吐露自己的意见、困惑及需求。先后为班站员工解决菜价贵、通勤车站点少等问题33个,建设完善了89个“小伙房”,统一配置了白钢整体橱柜、冰箱、消毒柜、分餐柜、空调等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用具,为班站营造出温馨祥和的家庭生活氛围;修建了水冲“小厕所”、建起了芳香扑面的“小绿地”,营造出优美文明的工作环境;大力实施“健康工程”,通过开展岗位健康、运动健康、餐桌健康、心理健康,提升全员健康水平;定期开展“送清凉”、“送温暖”及节假日慰问活动,切实将关爱带到员工的心中。

让员工传递关爱,营造温馨之家。在享受企业关爱的同时,各个班站纷纷建立自己的关爱机制,他们建立了班站“员工生日档案”,“悄悄”为他们准备生日蛋糕和“生日特备菜”。冬天的井站没有高层建筑物的遮挡,狂风肆虐,采油98号站的老大姐祝贺杰便自己出钱买来针和线,利用下班休息时间,给站上的所有员工都织了“围脖”,小小的围脖抵御不了冬天的寒冷,但却温暖了员工的心。

班级文化管理篇6

6S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文化 主题班会 理念

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指的是课堂的硬件配备、环境布置等,制度文化指的是班级的纪律、卫生、考勤制度等,精神文化则包括班级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行为方式、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等。概而言之,班级文化的实质,就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领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整体风貌的重要体现。为了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软性约束作用和强大的激励功能,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运用“6S班级管理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一、“6S”管理模式简介

“6S”是源自日本企业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ECURITY)六个方面,其目标是为企业创造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使企业的生产秩序、生产安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都得到切实的保证。“6S管理”提倡从小事做起,通过做好每一个细节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后来,该理念被逐步拓展延伸到教育领域,由此衍生而来的“6S班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二、“6S”管理理念下班级文化的创建

1.整理、整顿——从教室空间的科学布置到班级物质文化的有效构建

所谓整理,原指对工作场所中的物品进行分门别类,将必需的物品保留下来,不必要的则予以清除,以便腾出空间、减少堆积;整顿,强调的是“物归原处”,加上标识,做到有条不紊、一目了然,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之物,减少时间损耗,提高工作效率。对班级文化的创设而言,整理和整顿的理念主要应用于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其目标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洁净优雅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学习任务特别繁重的高三学生来说无疑更为重要。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少高三学生甚至班主任的头脑中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高三只要狠抓学习就可以了,生活、行为上的要求都可以降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惯于我行我素,班级纪律日益松散,学习用品摆放凌乱,教材试卷堆积如山。如果任由这些负面现象积少成多,甚至成为主流,就必然会造成学生做事严谨性的降低,其学业成绩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为此,笔者在连续三年的高三班主任生涯中,一直要求学生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关注各项生活细节,尽快改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创建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宣传发动。利用主题班会,向学生渗透“6S”思想,同时,强调高三课室环境布置的重要性,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第二步,明确要求。一是“教室总体布置”,班主任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适当参考学生的意见,绘制一幅详细的教室布局平面图,设计好讲台课桌、班训标语、学科园地、目标墙、图书角的分布格局,使之疏密合理、错落有致;规定好清洁工具的摆放位置以及各小组的大件物品(如书箱等)的存放地点,做到各归其位、整齐划一;遥控器、麦克风等由专人负责保管,如有遗失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个人物品保管”,要求学生对书籍和其他物品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将之划分为“必要”和“不必要”两大类,对于“必要”的物品又可细分为“十分常用”、“偶尔用”、“不常用”等小类别,并贴上醒目的标记;整理教辅资料时,可购买不同规格的燕尾夹、文件夹和各种颜色的标签、书签,对各科试卷(包括大型模拟考、课堂训练、周末小测等)分门别类,然后配以封面、加以装订,以便日后查找;严格限制课桌上书籍与杂物的数量,以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书写空间和开阔的视野。第三步,付诸实施。要求每位学生在离开自己的座位时要立即把桌子整理干净,书本放归原处,桌椅拉回原位;值日生每天要做到“两检”,即在早读前和晚修后进行两次例行检查,一旦发现物品放置错乱的现象,应立即将相关人员的名单登记在班级日志上,对于违反次数较多的学生,则由班主任进行个别谈话,敦促其及早改正。第四步,跟踪强化。一是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追踪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遇到优秀事迹应大力褒扬;二是实行“承包制”,开展全员管理,教室的每一区域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班主任要不定期地进行巡视,多向值日生了解情况,确保各项措施得到真正落实。

2.清扫、清洁——从整洁卫生环境的努力创建到班级制度文化的逐步形成

所谓清扫,原指将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清理,保证工作场所无垃圾、无灰尘;清洁,是指将相关措施制度化,保持环境的洁净、亮丽。对班级文化的创设而言,“清扫、清洁”的理念适用于制度文化的建设,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第一步,前期准备。班主任在开学一个月内掀起“教室卫生死角大家找”的活动,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然后组织一次彻底的大清洁。第二步,合理分工。每天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扫地、倒垃圾、整理桌椅、收拾讲台、擦黑板和检查清洁效果等,安排时应注意使每位学生的工作量趋于均衡,脏活累活可以分单双周轮流干,避免厚此薄彼。第三步,奖勤罚懒。班主任必须加大对班级卫生管理条例的执行力度,通过“令出必行”来凸显制度的威严,通过“公正严明”来提升自身的威信。对于各小组的工作质量,笔者采用“6S积分”的形式进行细致的量化评定,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对成绩突出的小组要在班里公开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例如,奖励一些小文具、笔记本等;对不负责任、马虎应付的小组则要严格监督,必要时应对之施以适度的惩罚,例如,制作一期班刊、创作一期黑板报、摘录几篇范文等。最后,可将一些有益的做法推广到各项制度(包括奖惩制度、学习制度、选举制度等)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引领整个班级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3.素养——从浓厚人文氛围的积极营造到班级精神文化的系统建设

所谓素养,原指企业中的每位员工平时要严于律己、按章办事、顾全大局、团结互助。对班级文化的创设而言,“素养”的理念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步,确立目标。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本班学生的特点,包括家庭背景、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做好对班级的准确定位,要求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要建立怎样的一个班级”。第二步,组织活动。班主任应制定详尽的计划,选择适当的时机,举办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班级活动,如班级辩论赛、时事沙龙、读书交流会、微型音乐欣赏会、优秀范文展览会、班级之星评选等,要注意定好课题、形成系列,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充分利用校运会、校园歌唱和朗诵大赛、科技节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活动结束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总结,借此树立典型,督促后进。第三步,反复深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文化,更需要班主任用心感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促使这种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在诸多的形式中,创办班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一期成功的班刊,往往凝聚着教师的汗水与智慧,承载着班级的灵魂与文化;它为学生构筑起心灵的港湾,也发掘了学生的天赋与才华。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懂得了群策群力、精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书香气息日益浓厚,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毋庸置疑,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的思想品位和班级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时,绝不能停留在冰冷的条文与空洞的说教上,必须选择适宜的形式与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制定措施时绝不能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要特别讲究“传承”,即在指导思想上要呈现一定连续性;绝不能一成不变,疏于更新,某种形式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使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还会给人以形式主义的感觉,带来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消极影响;绝不能急于事功,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经历一个积累、沉淀与升华的漫长过程,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4.安全——从安全意识的全面培养到全体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

所谓安全,原指每位员工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安全的生产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基于这种理念,班主任要注意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想,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安全出发,加强法制教育,向学生宣传饮食卫生、交通安全、防偷防盗、医疗急救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头两年,也曾因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意外受伤、放假时暴饮暴食所导致的肠胃不适、教室和宿舍里的充电行为、贵重物品的偶然失窃而感到忧心忡忡,虽然多次强调,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后来笔者改变了教育策略,尝试利用典型视频和班级成员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例如让体育生现身说法,教会同学们如何避免运动创伤),或者结合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食品安全涉及到化学知识,运动安全涉及到生物和体育知识、用电安全涉及到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则要用到心理学知识等)进行讲解,减少枯燥的说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并自觉地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这样上述现象自然就会减少,免除了一些后顾之忧,班主任的管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对班级的管理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运用“6S班级管理模式”创建班级文化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6S”管理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有些班主任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些认识或操作上的误区:例如,忽视了“6S”班级管理模式的深层次内涵,将该理念与搞好卫生、放好物品这些具体的事务完全等同起来;又如,班主任制定的措施过于零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将之视为负担,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各项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半途而废。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第一,要进行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对“6S”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开展必要的“专题培训”,以端正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该管理模式的认同感。第二,要建立强有力的班级管理团队,教师自身也要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三,要注意营造氛围、落实监督,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张贴“6S”行为规范和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定期公布对各小组的阶段性评价、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等等。只有形成制度,常抓不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6S”管理模式为整个班级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才会由衷地将“6S”视为自身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管理工作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6S”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尝试的管理方法,对班级文化的建设颇有裨益,只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会反思自我,力求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在通往班主任工作理想境界的道路上欣赏到更美的风景,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论6S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2010(9).

[2] 龙冰.中职学校班级6S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中等职业教育,2011(14).

班级文化管理篇7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班级文化管理篇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校园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良好的管理策略,可以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看来,重视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小学生,有效拉近与小学生的心理距离,积极建立与小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影响因素

(一)班级管理方法单一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小学生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等方面的管理,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管理方法都是运用说教方式,依靠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来对小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小学生认同感不高,很难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在新时期教育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做出创新和改革,积极拓展一些丰富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方法。

(二)班级管理观念落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小学生日常学习成长环境和小学班级教育目标的改革,给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旧采取传统管理观念,过于注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即可,往往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忽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从而限制了小学生其他方面潜能和优势的提高[1]。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班级学习效率班级作为学校的构成单位,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于和谐平等班级环境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守班级公约,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指出:给孩子创造机会是教育管理的关键一环,不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摧残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旧观念。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集体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高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解放学生双手,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小学生对班级管理进行深入了解,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实施中,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意见,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校园文化视野下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管理素养,科学引领班级发展。教师需要正面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对一些真实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熟悉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权力等,充分了解小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对小学生倾注爱心,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对待学生要向自己的孩子,努力打造良好班级文化,站在学生视觉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此来增加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充分带动小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改善班级环境,促使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条件下团结同学、爱护班级。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作为小学生学习模仿的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从自身的举止、谈吐做起,为小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提高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班级文明班风的有效形成,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发现教室的地上有一团废纸,教师需要在小学生面前主动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而不是指使小学生进行清扫。又或者在课余时间和小学生间进行课间游戏,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日常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做好与小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及时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真心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切身地感受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热爱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自己孩子进行良好管理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可以更加紧密,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进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教师与小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同时也可以以小学生的新鲜活力来有效缓解教师长期班级工作管理的紧张和压力,进而增强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3]例如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需要主动地靠近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学习难点,给予充分的关心和耐心,增进与学166生间的情感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引导的方式来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成长之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燃起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从而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三)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充分地说明了爱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视野下,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班级、校园内的各个方面,保证学生的健康、快乐安全成长,注重小学生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努力给予学生一个家一样温暖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使学生可以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间建立和谐舒服的互动沟通方式,实现班级内高效的双向互动,从而为自身成长发展和班级荣誉不懈努力。[4]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班容班风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卫生、自身仪表仪容、清洁工具摆放、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而播种一种性格,则会收获一种命运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然后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责任分工,促使全班学生动员起来,为创造良好班级管理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集体情况来组织开展班级内的进步之星、劳动之星、优秀班干部等活动,利用这种评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行为的约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行为习惯,有效促进班级内良好氛围的形成,进而实现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实施。

四、结束语

班级文化管理范文

班级文化管理篇1 一、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VIP会员服务
限时2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