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新项目新技术范文

栏目:美文分享作者:溪枫文库来源:溪枫文库发布:2024-05-03浏览:5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1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版权所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版权所有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2

关键词: 品牌专业 师资队伍 建筑工程技术

一、引言

民办高职教育逐步被社会所接受。可随着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民办高职院校要健康持久地发展,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声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把自己的学院办成品牌学院,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1]。创办品牌院校的关键是创建自己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的基础是师资队伍的品牌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打造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应作为民办高等院校打造品牌的战略工程。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6年被确立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但如何在民办高校创建品牌专业,如何打造专业的品牌师资队伍?这是“十三五”建设期间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这是关系民办高职院校今后走向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民办高职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民办高职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对公办高校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而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还在探索之中,办学竞争激烈,压力与发展机遇并存。由于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保障制度不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如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等等。因此,如何创新师资力量,如何发展师资队伍是现今民办高职之急。建设一流品牌的师资队伍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尤为重要,建设专业品牌师资队伍离不开专业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建设。

1.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于民办高校目前而言,由于创立时间较短、前期师资流动性较大、专业带头人主要靠引进本科专业的高职称教师为主,这对于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利大于弊。品牌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的建设,专业带头人的层次及眼光及专业带头人对本专业高职教学教学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专业发展方向及专业市场的定位。

2.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信息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信息化教学方式迅速普及,建筑工程专业教师必须跟踪专业新技术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前沿技术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改革等综合能力,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近年来BIM技术、建筑装配技术等专业前沿技术得到迅速广泛地应用,但由于专业招生数量增加较快,教师校内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信息化、新技术的学习时间不多,走出去的机会少,“访问工程师、校企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实际开展困难较大,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前沿专业技术的培训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加强专业品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紧“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

三、民办高职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战略举措

1.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双师”素质、“双证”职称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支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校内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模式、“名师引领、专家指导、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建设思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以“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专业教师“一师一企”、“双聘双挂”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共育双师;依托校企合作,在企I设立“教师工作站”,实行“人才共培”;积极聘用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实现“人才共享”;建立长效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和兼职教师来源保障机制,创新兼职教师聘任与激励机制,通过多措施并举,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密切、规模稳定、人员流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加强“内培外引”,精心培育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教研成果丰富、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推选活动。

聘请相关知名院校的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健全以双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专业建设团队,组建以专业名师与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与现场专家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教研团队,组建以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专家、学院科研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建筑工程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

按照“专任教师工程化,兼职教师专业化”的建设理念,遵循校企“双岗交替、双向互聘、双向培养”[2]的运作模式,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和教学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双型师资激励措施及考核机制,实施重点培养与整体提升相结合的梯队培养策略,加强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实现专兼教师优势互补。通过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全员企业挂职、社会实践、专业培训等方法全面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3.建设举措。(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实行“外引内培”专业双带头人制。校内专业带头人。在校内选拔能力强、专业水平突出、具备创新理念、教研教改能力突出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省级)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会议、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与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等方式,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水平及专业引领水平。

企业专业带头人。从国内知名企业聘请业内知名、技术过硬、专业能力突出、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成立专家工作室,带领教学团队通过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与研讨、施工工法研发、与高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校外专业带头人的技术优势与引领作用。

(2)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综合提升青年教师的各项能力、素质及素养。严格执行“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培养青年教师,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骨干力量。老青结合、以老带青、以青助老,由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同一实训项目的指导工作。

选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若干,培养成为本专业的骨干教师。

实施“出国进修工程”。所有专业骨干教师均应分批到职业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参加境外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学习课程开发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改革方向,提交学习汇报和研究成果,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开阔国际化视野。安排骨干教师出国或出境培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访问、讲学,营造国际化专业建设环境。

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自然科学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主持品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访问实践、建立校企互派访问工程师合作制度、共同开展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企业顶岗实践等手段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科W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骨干教师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3]。不断扩大以注册师为引领、工程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支业务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

强化与企业合作,培养骨干教师。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企业及科研单位深入合作,通过挂职锻炼、技术轮岗等措施进行新技术培训,掌握行业与企业高端核心技能,提升应用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对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纵横向课题研究给予重点扶持与资助,骨干教师必须主持承担院级以上科研课题或企业技术应用项目一项以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提升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水平。通过制定并执行《教师科研管理办法》,激励教师积极紧扣行业发展状况、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等,深入开展纵向与横向课题研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并将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推荐的依据[4]。

逐步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培养成为能胜任课程改革、开发课程体系、能承担行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的专业建设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建筑施工企业、建筑监理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咨询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等建筑企业,具有丰富工程技术及管理经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专家、资深技术工程师等专门人才,建设一支既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又熟练掌握企业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校企通用型”、“名匠引领”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50人的兼职教师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组成动态互补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由兼职教师团队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兼职教师队伍主要负责专业建设的有关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训教学的规划,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综合实训教学,特别是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就建筑施工新技术等前沿课题给学生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综合实训的改革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实现校企之间在理念、方法、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深度合作。

四、结语

品牌高职院校创办的关键是品牌专业的创建,品牌专业的创建离不开品牌师资队伍的建设。而民办高职院校要在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拳头产品即品牌专业。因此,加强品牌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至关重要,为实现品牌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耀勤.民办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27-28.

[2]张婷.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以南方院校为例[D].湘潭大学,2012.

[3]宋燕辉.江志军.高职院校“校企互通,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3-66.

[4]孙月华.李志奎.王洪涛.市场机制作用下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11):48-5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3

在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礼上,张英泽教授低调而谦虚,但实际上,他在骨科领域做出的很多原创性的贡献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并于2015年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

2015年岁末,中华医学会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授予7个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荣膺榜单之列。2011年,张英泽教授就曾荣获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隔5年,他再度获此殊荣。

针对我国缺乏骨折流行病学大数据的现状,张英泽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时12年,开展全国骨折流行病学调查,跑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3所医院,收集了各种骨折病例43.18万例,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以及全世界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样本数据库。2009年张英泽教授出版《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骨折流行病学专著。该书版权被德国Thieme出版社购买,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以来第一部被国外购买版权的西医专著。2012年德国Thieme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该书英文版。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中文版进行了修订再版,2016年英文第二版即将发行。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优势明显”

在2015年朝阳国际医学大会骨科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介绍了他发明的“双反牵引器”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技术。

他首先介绍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基本情况。胫骨平台骨折是创伤中常见的膝部损伤之一,胫骨平台的致伤原因包括外翻应力、垂直压力、内翻应力和高能量创伤。造成的后果包括单侧平台塌陷,由于膝关节向该侧倾斜,导致外翻或内翻畸形;平台骨折劈裂下陷致关节面不平整,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有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易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关节内出血,出血与髌上囊粘连,使膝关节屈伸功能发生障碍。因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对治疗要求也较高。

胫骨平台的解剖特点为内侧较外侧大,关节面为凹形,承受60%至80%的体重;而外侧较内侧高且小,形似马鞍,呈凸形,只承受20%至40%的体重。胫骨平台从前向后大约有10。的倾斜角度,平台正中的髁间嵴为交叉韧带附着点。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骨较股骨髁薄弱,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因此胫骨平台外侧骨折较为多见。

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多种多样,以x线表现为分型依据,分为Moore分型、Sehatzker分型、AO分型、三柱分型等。最常用的为Sehatzker分型,是奥地利裔的加拿大医生Schatzker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应用方便的分型。

Schatzker分型把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Ⅰ型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Ⅲ型外侧平台单纯塌陷骨折;Ⅳ型为内侧平台骨折,可表现为单纯劈裂骨折或塌陷骨折;Ⅴ型为累及双侧平台的骨折;Ⅵ型为平台伴干骺端骨折。前3型都在外侧平台,第4型在内侧平台,第5型是双侧平台,第6型是粉碎性。每一型都有相对应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且预后各不相同。

张英泽教授强调,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有5个主要目标――关节面平整、良好的关节稳定性、正常的下肢力线、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和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限于非塌陷性骨折,采用骨牵引和手法复位,石膏、支具固定。常规手术治疗包括切开解剖复位,螺钉或螺钉、接骨板内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由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口范围大、软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内固定材料设计的发展,接骨板的使用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如切口裂开、感染、骨髓炎等情况也日益增多,影响了治疗效果。

经过多年的临床、基础研究,张英泽教授自主设计研发了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和精准微创植骨术,结合小切口接骨板植入技术,使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实现微创化――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临床疗效良好,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双反牵引。如何定义?

张英泽教授详细解释了“双反牵引”的定义:通过自制牵引复位器,一侧向膝关节远端牵引,一侧向膝关节近端牵引,形成以平台为中心,上下相反的两个牵引力。双反牵引利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挤压、复位作用可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纠正力线,复位膝关节脱位;挤压、复位分离骨折块;如有塌陷需顶起骨块时,防止骨折块向周围分离。最主要的目的是微创复位骨折,不暴露关节面,不破坏关节囊。

既往使用牵引床进行骨折复位的最大缺点是――牵引的力线与下肢的机械轴线不一致。普通牵引床以会挡杆作为反牵引臂,容易造成会挤压伤,且牵引力量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张英泽教授研制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微创复位胫骨平台骨折。将两根牵引针分别置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牵引力线与下肢机械轴线完全一致,真正实现了骨与骨之间的牵引,且牵引力量大。

张英泽教授介绍,应根据骨折位置调整进针角度,导针指向塌陷部位的中心。对于Schatzker分型前3型伴有塌陷的骨折,可不进入关节腔,利用牵引器牵开关节,恢复力线,自胫骨结节下方2~3cm处经皮置入导针,方向指向塌陷骨块。导针可在胫骨结节下方偏内侧进针,斜向塌陷部位钻入,采用阶梯钻沿导针方向逐级扩大针孔,以骨块顶起器多角度顶起塌陷部位。经皮置入接骨板,并以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对于胫骨结节内侧骨折,进针点应在胫骨结节下方的外侧。对于双侧胫骨平台骨折,应在内外侧各钻一孔,采用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并植入自体骨填充骨缺损。

病例介绍

病例1:

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患者,在胫骨结节偏内侧打进一个导针,用阶梯钻扩出一个直径1.5~1.6cm的孔,用打压器顶起塌陷的部位,然后进行接骨板的固定。如果胫骨平台变宽,则应使用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变宽。

病例2:

Schatzker 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患者,术前CT显示外侧关节面劈裂塌陷,通过双反牵引器恢复力线,使分离的骨折块部分复位,通过软组织铰链的张力挤压作用,使打压时骨折块不易分离。患者是外侧平台劈裂,经皮于胫骨结节下方植入导针。进针点是胫骨结节偏内侧,离胫骨结节约6cm,不进关节腔。我用阶梯钻将针孔扩大,用打压器打压塌陷的部位,术中应用O形臂和CT检查复位质量,将髂骨条植入骨隧道中,在外侧放置钢板,胫骨平台变宽,在对侧使用加压螺栓复位骨折。从CT三维重建图可以看到,骨折块复位理想。术后患者自感无疼痛,45天后下地活动。

病例3:

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双反牵引后力线恢复较好,通过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缺损处植骨,加压螺栓恢复宽度。术中CT检测关节面恢复较好,使用双钢板固定Ⅵ型骨折。

张英泽教授最后总结了目前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所有病例,包括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31例,中国人民总医院完成的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1例,山东齐鲁医院完成的2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的2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的2例,总体来看患者预后良好。

他表示:“有人问,如果没有O型臂,是否就无法进行术中牵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几家医院治疗的几例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并没有使用O型臂,拍摄正侧位X线片即可。”

微创治疗能降低出血和感染率,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活动,是医生、患者及家属共同追求的目标。骨折微创手术的关键是闭合复位,临床常规使用的牵引床价格昂贵,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由于经济、使用率等原因,在县乡级医院不能普及。

张英泽教授发明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几乎可以用于所有下肢骨折类型,如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干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

采用双反牵引治疗下肢骨折的优势是:闭合复位创伤小;不暴露关节,关节感染率低;打压植骨,骨折愈合快;可以早期不负重离床活动。“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价格仅为5万元左右,县乡级医院都能用得起。目前这一发明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两三百家医院普及应用,并在微创复位和微创固定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家小传

张英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75年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历任骨科主任、院长、副校长。

从医40年来,为了给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骨科医学新成果,张英泽教授始终致力于手术创新,先后建立了6项原创性手术技术,以第一发明人或专利权人获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多项专利已经成功转化为实用产品,其中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器等3项专利已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功注册。

为提高骨科领域的创新能力,他在医院成立了医疗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临床医生提供专利申请、实验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以便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技术,快速地转化为专利和产品。据了解,这种以医疗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工作室在我国医院系统中还是头一个。

张英泽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2年,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他还主持、参与了30余项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科技攻关,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发现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国内骨科权威专家将其称为“张氏骨折”。

他自主研发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和导向器,解决了髋臼粉碎骨折需多块接骨板固定、损伤大、费用高且难以有效固定的难题;发明了骶1椎弓根轴位像x线投照技术指导骶髂螺钉植入,降低了手术难度,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该通道被国外专家誉为“魔幻式通道”、“骶骨椎弓根的终结投照角度”;在国际上最早发现并报道了骨盆后环损伤新类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阐明了其损伤机制,制定了损伤分型等等。

张英泽教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这一常见疾病开展了全面的临床、解剖、影像和生物力学研究,提出胫骨平台不均匀沉降理论,根据该理论采用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率达90%,优良率约70%该技术已在全国26个省150家医院应用,治疗2000余例,效果与膝关节置换术相似,费用仅为它的1/25。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4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是部级重点专科,按专业设骨伤、脊柱骨病、骨关节等7个病区,共开放床位315张。骨科系统共有临床护士13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34.5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6人,护师52人,护士61人;中专8人,大专105人,本科19人。

1.2方法

1.2.1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的组建①人员结构。根据我院学科设置,由护理部组织7个骨科病区建立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设教学组长2名,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护士长担任,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授课人及授课内容的审核;教学秘书1名,由护理部干事担任,负责协调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地、教学设备的准备、资料收集及考核工作。②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院护理人员分级培训计划及专科培训的特点,由教学组长制定骨科护士分级(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小组护士、助理护士)培训计划,上报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授课人选择专科理论扎实,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骨科护理骨干,明确授课形式和课时,上报护理部主任核准。③组织实施。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及排班模式,做到培训工作既不影响临床工作又能保证参培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16:00以后,每次培训安排3个课题,每个课题限时15~20min,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课题充分准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传授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授课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有针对性。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每月开展培训1~2次,每季度对培训内容进行1次考核,由护理部的教学秘书汇总成绩,教学组长根据存在的问题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及时修订培训计划,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和提高培训效果。④建立激励机制。将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培训工作纳入院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参加1次培训授予院级继续教育学分0.5分,授课老师授予2分。科室护士每季度考核平均成绩及参加培训情况列入季度临床护理管理质量考评。每名护士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护士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全年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1.2.2评价方法比较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实施前(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实施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护士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三基”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情况统计。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

2.2实施前后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护理创新及学术情况实施前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1项,护理创新3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实施后分别为5项、16项和7篇。

3、讨论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5

近50年,由于对人体运动学的认识深化,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新型非生物材料(金属、高分子化合物、黏合剂等)的开发,使人工关节的制作和置换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全身许多部位的关节都可进行置换,但目前技术比较成熟,远期疗效较好的仍局限在髋、膝及肩关节。据2004年资料,美国在该年作髋、膝及肩关节置换手术达80余万例,而我国超不过10万例。美国全国人口仅3亿,而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就置换关节的数量,中国大约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是中国人的关节经久耐用,不需置换?答案是否定的。本人认为,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观念和经济水平,两者的影响至关重要。

人工关节是如何起作用的?覆盖在关节表面的软骨由于多种原因(老化、类风湿关节炎、外伤等)会发生损伤,但关节软骨一旦损伤,修复就较困难。由于关节软骨本身无血供,无神经支配,故正常关节行走时不痛。当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面的骨质暴露,则会发生疼痛及关节滑膜发炎。病变早期,药物尚可使疼痛缓解,一旦软骨完全消失,药物也难以起作用,这时做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最佳选择。因为人工关节表面代替了原来软骨,覆盖了暴露在外的骨质,因而活动就不会痛了。

哪些人需要作关节置换?一般而言,如果关节出现严重疼痛,经多种方法治疗(药物、理疗、关节镜清理等)仍然无效,或关节出现活动严重受限,给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障碍,除有严重感染或严重的内科并发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外均应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能用多久?近十年,由于人工关节材料改进(采用钛合金或钽合金,这些材料对骨质有亲和力,骨质容易长入材料而融合成一体),承重面材料和设计的改进(采用陶瓷,改良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等,耐磨性增加),新技术应用(微创、导航技术的应用,使安放的位置更准确),人工髋、膝关节使用20年以后,仍有80%~90%的关节可继续使用。当然,长期有效使用的前提是人工关节安放位置恰当,又爱惜使用。

人工关节手术危险吗?痛吗?20年前,人工髋、膝、肩关节手术属于很大手术。以髋关节置换术为例,需做20厘米长的切口,花费2~3小时,常常需输血800毫升以上。但现在,这些技术已大大改进。以我科为例,髋关节置换术的切口在8~12厘米之间,90%的患者不需输血,术后2~3天即可扶拐下地。一次麻醉下,可做2~3个关节的置换(如双髋或双膝同期手术)。即使有内科并发病(心脏、糖尿病等),在内科医师配合下也能安全地完成手术。

过去,人工关节手术后疼痛较重,特别是膝关节置换术。近年,我院引进国手术期止痛的先进观念和技术,术前给止痛药,术中局部长效麻药封闭,术后安放止痛泵等,使原来很痛苦的膝关节置换术变得疼痛较轻,并可早活动。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

做一个人工关节要花多少钱?随国家招标制度完善,人工关节的价格在逐年下降。以人工膝关节为例,进口材料一套在2~3万元之间(各型不同)国产材料一套在1~1.5万元之间。加上住院、手术费等,采用进口材料做一个膝关节置换约需3~4万元之间。随着全民医保实现,个人负担会越来越轻。髋、肩关节置换术的花费相似。

到什么医院做关节置换术,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取决于患者本身骨的质量,选用的材料及安放技术。如以一百分计,三者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60分。换而言之,即使患者骨质条件好,选用优质材料,如果人工关节位置安放不良,照样不会收到优良效果。而医师安装人工关节的技术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国内外研究都显示,经验与该科室及施术者安放关节的数量成正比。因此,美国骨科学会建议对想做关节置换的患者到这样的医院就诊:每年科室进行100~150例关节置换术、医师个人每年有50~100例患者。按照上述建议,置换的关节无疑会得到优良的效果。

骨科简介

骨科是我院重点学科,分东西两个病区,拥有80张病床。共有医师25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2名,开展的诊疗项目多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科室承担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下设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学科带头人、骨科主任兼中心主任李子荣教授对骨坏死,髋、膝关节重建与保留,脊柱畸形,腰腿疼痛及骨科疑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医疗特色

1.骨坏死的系列研究和保存股骨头的治疗: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坏死面积测定及股骨头塌陷预测、骨坏死易感人群检测、早期非手术治疗和中期的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导航引导下微创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人工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已完成人工全髋置换术500余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00余例。

3.导航引导下脊柱手术:在上颈椎疾患,颈椎椎弓根钉固定,颈椎前、后路手术等方面,均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4.有限减压和症状节段性定位治疗腰椎疾患:如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手术创伤小,疗效好。

5.靶血管栓塞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特点是出血少、切除干净、复发率低、疗效好。

6.胸椎管狭窄症:采用掀盖法椎板切除,使脊髓损伤的并发症降到最低,疗效明显提高。

优势项目

骨坏死的系列研究

自1990年起,科室对各类骨坏死的诊疗研究已坚持17年,收治患者超过1000人,为大多数患者解除和减轻了病痛。此项研究获国家及部、市级重点课题资助4次,部级课题2次,50余篇,在国内领先。

髋关节置换术

骨科是国内首先成功开展微创技术(最先)的科室,最早在国内开展国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测量研究。10年来做了许多改进,并多次参加国内讲学和交流,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疑难颈椎病诊疗

科室开展多项颈椎病特色诊疗,其中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上颈椎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治疗研究、“内固定技术”等在国内外并获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咨询电话

医师办公室010-8420619784205005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6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overall thought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faculty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rried out "Four Mechanisms" with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ed "four plans" of faculty building roundly through approaches, such as resources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college-enterprise ba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school;faculty;college-enterprise base;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18-03

0引言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范文

骨科新项目新技术篇1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VIP会员服务
限时2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