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栏目:美文分享作者:溪枫文库来源:溪枫文库发布:2024-05-03浏览: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德国高等教育

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一类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为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1998年开始,为了便于国际交流,避免国外将其误视为一种高职教育机构,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开始统一使用“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英文称谓。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除了综合性大学(Universit?觟t)之外的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2010/2011年冬季学期,德国共有240所应用科学大学(含29所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①),在校学生人数为716630(其中29780人在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学习),占德国全部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32.1%②。应用科学大学既提供学士层次的教育,也提供硕士层次的教育,并且可以和综合性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自成立以来,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德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德国近一半的信息学和企业经济学毕业生以及大约2/3的工程师都是由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出来的。[1]

那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呢?有哪些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呢?本文重点从招生要求、师资要求、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环节来分析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招生主要面向具有职业教育背景

或实习经验的学生

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即招生环节上便十分注重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应用科学大学招收的学生需要具有“高等专业学院入学资格”(Fachhochschulreife)。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资格,学生通常是在职业高中、专科高中③或职业专科学校等职业教育学校获得这一资格。除了接受学校的理论教育之外,学生往往还需要完成1年(在有些联邦州是半年)的职业实习(Berufspraktikum)才能获得这一资格。除了这一专门的入学资格之外,持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④或“绑定专业的高校入学资格”(Fachgebundene Hochschulreife⑤的学生也可申请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不过,不少专业都要求这类申请者在入学之前先在相关职业领域完成一次学前实习(Vorpraktikum)或者专业实习(Fachpraktikum)。因为有这样的录取前提,所以应用科学大学所招收的学生已经普遍具有所学领域的实践经验,有不少应用科学大学的申请者甚至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完成了双元制职业培训,获得了相应的就业资格[2]。这些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对其个人的学习还是对于提高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的实践性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教师聘任以具有实践工作经验为前提

应用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学生的一项重要保障。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师资结构来看,应用科学大学里除了全职教授之外还有许多来自经济界、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特聘讲师(Lehrbeauftragte)。例如,柏林经济与法律高等专业学院(HWR Berlin)有156名全职教授和495名兼职的校外特聘讲师[3]。校外特聘讲师能将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融入学校的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这类教师不是学校的固定教员,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他们的流动保证了学校教师总是能够将最新的实践知识带入课堂。

从教授的聘任要求来看,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不但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而且要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其中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必须是在学校之外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获得的[4]。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特聘讲师和教授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实践性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三、专业设置聚焦于应用性专业和学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应用性比较强,也比较容易就业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例如:工程科学、经济学/经济法、行政管理和法律维护、计算机科学、塑造/设计、信息通讯、健康/护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教育等[5]。突出应用性可以说是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多而全,重在培养学术后备人才,特点在于按照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设置专业,教学和科研也都十分重视推动学科的发展。应用科学大学重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即能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与此相应,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以实际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应用科学大学很少设立纯粹的、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专业,甚至完全不设立此类专业。如果设立的话,更多的也是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专业。例如科隆应用科学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设有“应用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社会工作管理、幼儿和家庭教育学、社会法律咨询等学士或硕士专业[6],最近又新成立了“应用自然科学学院”,开设了技术化学和药剂学化学两个学士专业,并且计划开设物理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两个专业。[7]

四、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科学大学在教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实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论文和学术考察等。其中,实践学期(Praxissemester)是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学生必须要在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中完成至少一个实践学期,而且学校通常要求这些校外机构所提供的实践教学和学校所提供的理论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一般选择在企业中完成其毕业论文。通常来说,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比例为60%~70%,在有些学校,这一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⑥。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应用科学大学即使是在理论教学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学校所强调和看重的并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于传授那些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在高校信息系统(HIS)的一项调查中,“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得到了97%的学生的认可。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除了使用课堂讲授法之外,还结合使用实地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8]

五、科研以应用为导向,贴近实践

应用科学大学在成立之初被设计为一种以教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的高等教育决策者并没有将科研和发展看成是应用科学大学的任务,直到1985年《高等学校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得到修改之后,应用科学大学方才获得了从事应用性科研和发展的任务。随后,各联邦州也相继修改了本州的高等学校法,赋予了应用科学大学从事应用性科研与发展的使命。此后,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逐渐成为应用科学大学除了实践性教学之外又一个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标志性特点。正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所指出的那样,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和贴近实践的。它并不是去寻找“最高真理”,而更多的是寻找马上可以付诸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9]

德国政府着力引导和大力支持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应用性科研。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专门设立了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资助路线,并且鼓励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例如,为了增强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竞争力,使其有能力和综合性大学一样通过竞争获得第三来源资金(即来自欧盟、联邦政府、德国科研联合会等的科研资金),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于1992年启动了“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性科研和发展”专项资助路线。2003年,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调整了资助路线的方向和重点,将重点放在资助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所开展的合作研究。资助路线的名称也相应地被改为“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联合从事的应用性科研”。这条资助路线旨在增进应用科学大学与校外伙伴联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促成知识和科技的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应用科学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让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按照规定,科研课题申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至少与一个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第二,作为合作伙伴的企业必须承担至少20%的科研成本(现金或等值服务);第三,提交一份意向书,介绍科研的目标、收益和参与企业[10]。应用科学大学目前已经成为受德国企业欢迎的重要科研合作伙伴。企业投资也成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科研资助的主要来源。2008年,国立的应用科学大学共赢得了2.46亿欧元的第三来源资金的资助,其中有1.01亿欧元来自企业。[11]

应用性科研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除了让学生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直接锻炼和发展从事应用性科研的能力之外,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还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结果融入教学,向学生传授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重视校企合作,

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应用科学大学实现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目标的关键。无论是实践性教学还是应用性科研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此相应,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包括: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企业委托大学进行科研或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作为培训企业担任大学双元制专业的培训伙伴,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如在大学设立基金教席或者提供兼职教师),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参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学生、教师、学校和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分别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与或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向企业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完成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和参加双元制培养项目等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学校方面则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12],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并为此成立专门的科技转化公司,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例如,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将全校的科研力量整合为6大能力中心,即:建筑、环境和资源,健康/生命科学,产品开发/程序开发,应用社会科学,企业管理/服务管理,交流/信息。每个能力中心包括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建筑、环境和资源能力中心”包括以下16个研究领域:建筑/工业建筑、设计性工程建筑、能源生产和供应、建筑维护、交通、建筑材料、工程物理、水利工程、水利经济、水利供应、废水管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后勤、环境工程/环保/环境控制、建筑物科技。每个研究领域又可再度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例如,“能源生产和供应”这一研究领域包括13个研究方向和重点:电力供应、物质性和能源型生物能源利用、风力发电设备、核反应器技术、热能设备、太阳能设备、取暖技术、中央供暖站、燃料电池、光电、沼气使用、对废物的能源利用、天然气供应系统和天然气储存设备[13]。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应用科学大学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针对工业企业界和社会管理部门的服务型企业,并开始像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样宣传自己的服务能力,有不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知识和科技转化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学校与经济界的合作。政府也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不同参与主体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局面。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带来了便利,而从学生的实习、学期项目和毕业设计中,往往会衍生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七、政府与评估机构平等对待不同类型的高校,尊重高校的办学特色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得益于德国政府“不同但是等值”的分类办学原则,另一方面也与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有关。德国政府从设立应用科学大学之初,便确立了要将应用科学大学办成不同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宗旨。在博洛尼亚进程开始之后,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规定应用科学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综合性大学颁发的同类学位完全等值,要求高校在招生时以及政府机关在招聘时平等对待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德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和认证机构在评估和认证时不用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来衡量应用科学大学,而是尊重高等教育机构自己所确立的办学目标,重点考察其教学安排和组织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确立的办学目标。此外,作为外部评估的一个重要形式,德国最富影响力的高校排名机构——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在排名中不仅明确将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区分开来,而且拒绝进行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整体对比和排名,而是对各个专业学科进行多维度(课程、辅导、办学条件、声望等)的评估,将被评估的专业学科归入上、中、下三个等级[14]。德国高校发展中心的排名方法充分照顾到了德国高校均质性的特征,避免因排序将细微的差异人为放大。政府管理和评估的这种导向保证了德国高校可以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

八、结语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成立之初便旨在发展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科学大学才没有因为盲目模仿综合性大学而沦落为二流的综合性大学,而是成功地发展成为一种与综合性大学“不同但是等值”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仅明确地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且从招生、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环节入手切实保证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便已积累了所学领域初步的实践经验,入学后在兼具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学习,经过实习、实践学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成长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能够独立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或从事应用性科研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上述经验值得我国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参考。

注释:

①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Verwaltungshochschulen)负责培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未来的高级公务员。

②Statistisches Bundesamt. Bildung und Kultur. Schnellmeldungsergebnisse der Hochschulstatistik zu Studierenden und Studienanf?nger/-innen [R]. Wiesbaden: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0:3.

③专科高中(Fachoberschule)学制一般为两年(其中一年为专业实践教育),主要接收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已经参加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实科中学毕业生可以免去一年的专业实践教育。

④凭“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可以申请在德国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个专业学习。

⑤凭“绑定专业的高校入学资格”可以申请在所有高校中的特定专业(如物理学)中学习,适合偏科的特长生选择。

⑥受教育部直属高教司的委托,本文作者2010年在德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参观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应用科学大学,访谈了14所应用科学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或新闻发言人。本文未标明其他出处的信息来自于访谈。

参考文献:

[1][2][4]BMBF (Hrsg.). 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R]. Bonn: BMBF, 2004:16,11,10.

[3]HWR. Daten und Fakten [EB/OL]. http://hwr-berlin.de/hwr-berlin/portrait/daten-fakten/,2012-10-17.

[5]KMK (Hrsg.).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10/2011[R]. Bonn:KMK,2010:145.

[6]Fachhochschule K?觟ln. Studieng?覿nge der Fakult?覿t für Angewandte Sozialwissenschaften[EB/OL]. http://f01.fh-koeln.de/studium/studiengaenge/, 2012-09-04.

[7]Astrid Rehorek. Campus Leverkusen der Fachhochschule K?觟ln[EB/OL]. http://www1.fh-koeln.de/imperia/md/content/www_ f11/studium/camplev_studiengangsvorstellungen_20100129.pdf, 2012-09-04.

[8]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1(10):67.

[9]BMBF(Hrsg.).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Brücken zwischen Wissenschaft und Wirtschaft[R]. Bonn, Berlin: BMBF, 2006:6.

[10]BMBF (Hrsg.). Angewandte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im Verbund mit der Wirtschaft (FH3)[R]. Bonn: BMBF, 2008:1.

[11]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 K?觟ln:WR, 2010:124.

[12]BMBF (Hrsg.). Forschungslandkarte Fachhochschulen. Potenzialstudie. Bonn, Berlin: BMBF, 2004:V.

[13]FH Münster. Kompetenzfelder[EB/OL]. https://fh-muenster.de/forschung/kompetenzfelder/kompetenzfelder.php?p=2,2012-10-26.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对外合作;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是承载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题,身为地方院校首要目标就是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间,对自然资源以及简单地重复性劳动力依赖正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要求各地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也要求有中技术,懂操作,能将各种高新技术熟练运用于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肥学院正是顺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自2008年起提出了“地方型、应用性、国际化”的地方高校办学目标。目的是为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新型办学思想为宗旨,大力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大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增强学校教学的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

合肥市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同韩国各地区的经贸,教育,外事往来,但相关韩语人才储备却一直很紧缺,极大限制了双方交往的规模。合肥学院根据这一情况,以服务地方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创新性的同韩国大学合作,引进了2+2教育模式,于2007年报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创办了朝鲜语2+2专业(即国内学习两年后,赴韩国学习两年,后简称2+2专业),这也是合肥学院第一个与韩国大学共建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当时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从韩国留学的归国人员中选拔了三位硕士,一位博士组建了朝鲜语教研室。同韩方合作院校韩国顺天乡大学(后简称顺大)共同商议专业建设相关内容。双方就专业主体,专业课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授课形式,选用教材等多方面进行了商讨。在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突出了教学实践环节,社会体验环节,国际合作环节,从创建伊始,就与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极大地不同。

在和顺大讨论设立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韩方坦言在韩国及各跨国企业和用人单位中,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是具备“外语+能力”的这种知识模块组合。相比较单一的外语类专业,要达到这样一种知识层面,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相比普通外语类本科专业高出不少。以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多次进行修改。顺大也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办学,多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我方合作的范围也从最初的语言类合作办学,拓展到人文、理、工科三大类共二十多个专业。最后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从后两年的语言学习变为学生赴韩国后选择一门专业课进行学习。从而使2+2专业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跨系培养。

对于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2+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一般语言类本科专业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课程建设

为了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2+2专业目前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了保证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1、抓好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对于2+2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外语系与思政部,体育部,基础教研室,教务处等相关教学单位协商,根据2+2专业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研究制定了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课俱乐部制等多项相关课程改革,为学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把思政课改以集中时间授课为主,以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汇报,专题讨论,学期论文等方式代替传统考试。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中复杂且不实用的编程语言类课程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页制作课程。传统的体育课以俱乐部形式替换,学校共为学生开设了:健身、瑜伽、健美操、篮球、排球、乒乓球、传统武术、击剑、街舞等多种俱乐部。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加入。这些课程的设置,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抓好专业基础导论课程建设

前面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是为了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其学习领域和知识结构,为引发其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其学习潜力,创新性的引入导论课的课程学习。

导论课以大一学生为对象,就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设置,评判方法(合肥学院N+2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详尽的介绍。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课程认知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转变从中学以来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和心态。保证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清晰的个人发展主线。

3、做好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培养原则,从2+2专业创立伊始,外语系就制定了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每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同时,本专业会在班级内部就每门课,每个代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满意度共三大项,六小项进行评分。评分人员除系部教师外,2+2专业全体学生都要求参与,并提出意见及改进建议。系部根据反馈的内容召开教学反思会,就下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讨论,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来。多次平分落后的教师,经系部教学督导组查实后,要求限期整改,严重者停课反思。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2+2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使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短期内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以应用型方针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系内也同样重视第二课堂内容及内涵建设。以应用型为指导原则,推进应用型教学中的时间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校内社团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方式,促使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加深理解,增强其团队意识和组织活动能力。通过各类学术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表现自我,团队荣誉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设立第五学期制,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体验和学习反思。

在原有的大学本科四年制8学期的基础上,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于大二第4学期结束后的暑期阶段,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设立第五学期制度,是为“认知实习”学期。学生需要在两个多月近十个星期的时间内,以个人为单位,在社会上完成从寻找实习单位到完成实习及最后实习论文的整个学习内容。

这一创新性的制度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期便能及早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从认识自己专业学习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入手,明白自己学习方式和内涵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之所在。

通过认知实习阶段的学习,学生明显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所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助于养成促进个人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获得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并且通过和社会生活的对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的理论知识在今后与实际运用结合的更紧密。

三、重视对外国际交流

2+2专业创立伊始,国际化特色便相伴而生。整份人才培养方案就有韩方顺大教务人员参与其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这个国际化特色。

1、建立国际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2专业在选定教材,教学内容时便充分参考吸收了顺大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首先,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视频,建立了流程的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韩方在当时教材选用上提高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目,大大拓宽了中方教师的视野和选材范围。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吸收韩国当代社会热点内容和时尚话题,所以在中方教学中始终能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韩方也通过这一交流渠道,定期了解中方学生的学习水平,依据学生语言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对应的辅导,并且在韩国大学中为中方学生练习了韩国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笔友,以邮件形式互相辅导学习。

2、利用国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学习氛围。

利用两校合作办学这一平台,2+2专业向顺大申请一常驻外教的形式资助我方办学。韩国顺大每年选拔以为韩国老师来我校任教,专业化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从进校伊始便步入国际化教学轨道中。并且顺大每学期至少选派以为韩方教授来我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韩国传统文化,韩国神话起源,韩国企业概况,韩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文学等多方面内容,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3、创立国际化教学品牌。

在顺大的资助下,两校于2008年创立了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截止今年,这一当初校级规模的演讲赛事已经演化为安徽省省级演讲比赛,参赛队伍涵盖了安徽省省内近十几所高校,成为安徽省韩语专业每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去年韩国驻上海领事馆也派专人前来观摩,对两校合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积极地肯定和赞扬。

通过这一赛事活动,不仅在安徽省内打响了合肥学院朝鲜语教学的名声,也使许多韩国人了解了合肥学院在语言教学上取得的成绩。

合肥学院外语系朝鲜语2+2专业通过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第二课堂内涵建设以及国际化交流,在度过了创立伊始的艰难后,如今已迈入正常发展轨道。

五年来,先后有三届共五名学生在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中获奖,其中近连续两届均蝉联一等奖,优秀参赛者更被韩国顺天乡大学收录入校史发展册中。在语言水平的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简称Topik考试)中,2+2专业学生只经过两年专业学习,在Topik考试中级水平通过率上,从2007年24%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到2011年65%的专业四级通过率,而中级通过率更是高达83%。2011年朝鲜语教研室获得校级教研室管理质量奖。而在韩国学习期间,2+2专业学生更是打破了在顺大没有中国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记录,先后有近14人获得全额奖学金,深得顺大各级教学人员称赞。2+2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无论是在韩国工作,深造,还是回国工作,考研,均创造了零失业的记录。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精神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45-02

1 问题的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精神建设问题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意义

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高校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培养方案,建立并运行相应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具有突出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两大规定性:一是“应用型”,即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二是“人才”,要具有综合的、较高的素质,能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在应用中创新。

从根本上说,应用型人才培养代表了我国教育事业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功能的更深刻认识。就教育规律而言,关仲和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科型、研究型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观察,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叶飞帆认为:“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多样的。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多品种的应用型人才。”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精神建设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正逐渐展开,也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一种新的现象值得去关注,那就是部分管理者或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教育培养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高校不需要大学精神建设。对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去辨析并进而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应该说,大学精神建设在近几年的大学建设中引起了较多的重视,大学精神对于大学发展、人之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越来越得到认可。然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大学在全面吸收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积淀而成的。因此,大学精神的形成固然意义重大,但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在当代,大学精神建设往往面临着很多力量的冲击,包括市场功利性对学校的侵蚀、大学精神世界的庸俗化与管理主义的流弊等。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精神建设起步较晚,以上诸多力量的干扰再加上对大学精神建设的认知不清,阻碍了我国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发展。

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部分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对大学精神建设有轻视与误解,引发很多问题。孙泽平教授指出,“由于受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在市场适应中功利化,用短平快的方式,为企业或机构培养“高文凭打工者”,忽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长久发展的潜力。部分院校变成营利机构,扩大招生规模,收取高额费用,教育水平低劣。由于缺失大学精神,很多高校培养方向迷失,无法出现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的契合:理论与经验探讨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的理论契合

有研究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就是学以致用,只需重视应用型知识和技能,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即可。这种说法未免太过于狭隘。虽然说,应用型人才要“能力为本”,但高校“人才”培养的真正标准,还应该至少符合如下几个标准:具有充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德才兼备,正确应用能力;能够调整自身以适应变革。无论哪种高校,大学都不应以培养工匠为自己的真正追求。爱因斯坦曾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人才而言,首先为“人”,继而论“才”。

中国的大学办学,往往面临着两个大的任务:一是面向实际,扎稳根基;二是着眼未来,不断超越。唯有跨越这两个挑战,才能建立卓越的高校。香港科技大学吴景深教授指出:“欧美和香港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的目标与定位,不过他们更愿意称作大学的使命或愿景。(大学)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社会的引领和导航。大学是要培养有远见卓识的、有责任感的、富于创新与进取的人才。”

以下内容一般被认为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自律、进取、向善的道德精神;求实、创新、开放的学术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等。大学精神被视为大学灵魂的塑造者,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影响一所大学发展的深层因素。从根本上讲,大学精神对于为人、成才和处世,都是极其必要的,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大学精神建设为其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保驾护航。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共进的经验参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很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上很好地处理了二者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们的发展路径和诸多举措,可以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共进提供很多经验参照。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11世纪以来,西欧城市逐步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社会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应运而生。欧洲中世纪大学特别注重大学精神建设,主要体现为如下:一是倡导学术自由和自治权,欧洲中世纪大学多是自治团体,它既不隶属于教会,又不受制于地方,保持相对独立性,可以自由研究学术;二是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巴黎大学内文法、修辞、伦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课程构成“自由七艺”;三是大学内部具有相对民主和平等的机构,学术交流活跃。在这种大学精神氛围下,欧洲中世纪大学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展。

进入当代社会,为应对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形成几个有影响力的模式,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注重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直坚持保证教育的质量。其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教育模式的功绩,还在于他们坚守大学精神,保证大学的良性运行。

3 建设大学精神,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大学精神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层面的契合点,集中体现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和培养效果,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需大学精神的指导、推动和保障。根据教育部规定,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包括改革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

大学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会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牧宝应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追求,遵循这样的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实践与应用、适应国民的全面发展和终生需要、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等,也就是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次,大学精神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提供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建设大学精神利于不断革新教育方式,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最后,大学精神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内在激励,提升教师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投入。孙泽平指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更为明显,因此,往往缺乏改革动力。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外在的制度性激励,也需要增强内在动力,建设大学精神可以提供这种内在激励。

4 结语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培养大批合乎需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简化为技能培训而弱化知识基础,忽略人格培育,仅为当前就业考虑而罔顾人的长远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出现这种问题,和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精神的欠缺紧密相关。这既是对大学精神建设的误识,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校发展,实现教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2] 孙硕.艺术类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42-243.

[3]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4] 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4] 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学;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对外开拓市场以及外资的不断流入,我国国内对于英语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这也就引发了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主要是从各大高等院校中进行教学培养,高等院校承担着很大的一部分责任。在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大高等院校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针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反思,希望能给今后的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建议。

一、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应有的品质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这门语言为主导,与其它学科比如商务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英语的视、听、说、写、译等语言知识,同时再培养学生对现代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于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技能的应用将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应当有哪些品质呢?以下文字将对之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英语与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全面

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首先应当熟练掌握英语的视、听、说、写、译能力,这样才能与国外人士进行语言交流。但不能忽视的是,商务英语更加注重于商务二字,那么对于国际商务知识以及基础理论的掌握则必不可少。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对于外国人的商务礼仪、工作管理方式、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合作心理等等都是需要细细斟酌学习的。所以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在基本的知识掌握上就应当对英语以及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准确地把握与熟练的应用。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与外国人打交道,商务英语知识的应用都是需要高等院校进行仔细把握以及精心准备设计的,在学校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以及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将会有很好地满足效果。

(二)英语与国际商务实践应用能力强

英语与国际商务知识只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应该掌握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熟练运用或者是实践。学习的知识在真正的情景场合中出现,就应该恰到好处地使用出来,不然对于知识的学习依旧停留在课本之上,那就是纸上谈兵了,“应用型”三个字将无从说起了。在如今的企业中,更加注重的是办事能力强、实践性强的人才,理论知识丰富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以及更好地启发工作,一旦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那对于英语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将是失败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高等院校需要着重注意的细节,这对于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出现的问题

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还主要依靠高等院校的培养,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大学研究机构等等,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期待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对我国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人才教学培养的相应观察及研究中,作者发现,从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教师学生都存在着一些难题,下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分析及解读。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在作者研究的几所高职院校中发现,不少院校对于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教学培养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当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面临着其它专业的一些学生的竞争,或者说是专业的相近及冲突。比如说经济学专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有重合的一面。再加上高校对于二学位的设立,英语、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二学位人才的培养,虽然增加了其它专业人才的知识全面性以及拓展性,但对于商务英语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少不了竞争与冲突。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明确虽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高校从领导到老师学生,不应该只抓住眼前的利益,应当长远规划,对学生负责,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进行适当的明确职责,不要让这些不明确带来的后果影响学生的成长以及人才对社会的贡献。

(二)专业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在笔者听课以及对于课堂内外的观察中发现,在不一样的课堂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态度都是有所不同的。不能说所有的老师都存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但对于75%的商务英语教师的访谈及观察中发现,一些老师并没有彻底用英语学过国际商务知识等等,有一些老师是使用汉语教学的方式教学国际商务的,这些也就带来了学生们学习英文知识的问题。在笔者调查的15位商务英语老师中,仅有5位学过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其它10位教师主要是从英语相关专业出身直接教学商务英语的。在这15位商务英语教师中,有13位没有相应的经济类的从业经验,他们要么一直是在担任老师,要么并没有从事商业方面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并不了解,这些知识还是需要学生到了企业中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来源于我国当前高校中对于教师的选聘问题,或者在教师的日常培训考核上也应当下一番工夫。

(三)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

在对几所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95名学生的统计中发现,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高达83名,但在这83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从事自己专业方面实践的学生区区只有15人,都是自己寻找的企业或者是家里安排的实践机会,其它68名学生实践的岗位大多是售货员、传单员、家教、快递送货员等与本专业完全无关的实践机会上。在学校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院校并没有安排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从事翻译或者商务运作等工作,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并不在乎学生在哪所公司实训,学校并没有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等。这些对于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教学培养的忽视是导致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在之后的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对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忽视是高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培养优秀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对策

要想培养好优秀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做的有很多,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与重视。本节将从五个方面对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出现的问题的对策进行相应阐述,在调整对策、更新理念的同时,争取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些建议。

(一)明确以应用型为主体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前一节分析中发现的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地位不明确的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就是要明确以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主体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培养好应用能力强、英语熟练度高、商务知识全面的人才,需要的就是明确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落实到细节上就是要针对这个专业设定良好的教学日程,在细节中落实培养的目标。在经济学、英语等二学位的冲击上,应该划清界限,不要让这两个专业成为不同班的同一专业,这样做好明确目标的准备,才是培养好人才最为根本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安排

在前文中提及的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最后的对策就是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与时俱进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落实到高校层面的工作就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工作的安排上。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方向盘,握稳方向盘才能驶往正确的道路上,在教学安排中,将最新的企业发展理念、国际化的思潮都应该引入到教材中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学习。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牢记并跟上企业发展的理念、与国际接轨,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将不是一件难事。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很多领域需要牢记的理念,理论是知识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翅膀,在理论中积淀,在实践中迸发,这是一名优秀人才需要熟练掌握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最主要的还是其今后在企业或者是与外国人打交道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这决定了这个人今后工作的能力,那就需要在培养阶段就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理念。理论知识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在打好基础之后多去实践是今后成为优秀人才的保证,这也需要高等院校进行高度重视与关心。教学培养阶段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呢?那需要学生阶段到企业中去锻炼,去企业中打磨自己、学习专业方面书本学不到的知识。建立长期的顶岗实习、实训的机制,给学生们更多、更有效的锻炼机会。(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相应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这样的机制,让学生老师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及学习方法,给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这也将会是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

四、结语

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培养模式,调整课程、安排实践,多与企业开展相应的顶岗实践、实训的合作,为我国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我国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焦阳 单位:滨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晶晶.企业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及商务英语教学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2]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7(3).

[3]黄朝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管窥[J].嘉应学院学报,2010(7).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 应用型 人才培养 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任职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岗位和专业特色。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包括专业实习、培训、辅导答疑等,也包括项目调查、模拟演示、专业测试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与发展看,教育的本质,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灵魂、岗位需求为目的。

一、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对象差异较大,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教学对象内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培养难度较大,出现“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一方面,培训需求与承训能力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制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短训”“速训”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逐级培训、先训后用、训用一致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能力与岗位相适应的任用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培训和任用体系脱节,影响了在校大学生重视和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陈旧、手段滞后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沿袭着学历教学的模式,许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思维方式都落后于工作需求。从学历教学方式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仍不明显。自主学习、研讨以及案例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响应。同时,由于院校教学设备与目标单位办公设备在先进性上普遍出现“倒挂”,存在较大差距,教学的先进性难以体现,制约着院校教育的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开展。

(三)教师选拔不严,考评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并能根据专业应用变化适时组织实施教学。教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能够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比例仍然偏低,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一)要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规律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学历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获得某种学历的需要,而是满足受教育者胜任某一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某一岗位任职的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从教学内容上看,培养的人才显然是懂应用、会操作,而不是学术型人才。二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满足受教育者履职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客观上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胜任某一岗位任职上。任职教育必须打破学历教育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岗位专业知识,打造其岗位专业素质的同时,通过实践性教育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胜任岗位的专业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建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协调、合作机制。

(二)要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本着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的思路,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重组。一是优化教学体系。按照各学科专业的学科结构、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以及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分类组建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专业群;优化重组师资队伍,合理配置学科资源,针对教学对象设置共同科目、特色科目或具有岗位特色的应用科目;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转型应用搭建新型学科专业平台。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要紧跟用人单位需要、紧贴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互动研讨、案例分析、现地教学、想定作业、模拟实训等方式,把课堂教学推向一线实习基地,实现院内教学方法手段与目标单位技能培训的同质化,构建“能力为本、问题牵引、实践主导、统分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三)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收集教学信息、评估教学效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院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分不开,并要与人才管理的特点相适应。

第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教。为使各项监控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应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

第二,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评价促教学。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公正意识的强弱和他们之间可变心理因素的复杂性,都将制约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因此,要通过评估过程及评价结果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建立与不同教学方法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的考评,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偏颇做法,从学生的任职需求出发,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可以采用“大作业、实习项目分析、现场操作考核”等形式,建立起开卷、闭卷、口试、笔试、检验性定向作业和岗位模拟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机制。

(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针对岗位实际和发展需要,使学生回到工作岗位后能够切实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对教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平台的现代化需求增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需求增大、实训场地的需求增强。现阶段,要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培训规格、层次的构成,制定以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课时、方法和手段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严格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总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能力培养置于教育发展的中心,一切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管理思想的实施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为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为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杜建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J].武警学术,2007(12).

[2] 夏月生.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培养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 韩晓溪.建设现代化武警关键要育好现代化人才[J].武警学术,2010(6).

[4] 綦化乐,常福静,何宇林.多种教育类型并存院校教员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J].中国军事教育,2006(4).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5-02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展等现状。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也为学生明朗的就业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德国高等教育 应用科学大学是德...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VIP会员服务
限时2折优惠
回到顶部